【釋形】
春秋晚期樂子簠字,所見春秋金文釋為“嚷”。其字金文右部本為“(níng)”字(或說由此演變而來),之金文作 ,是“耕地”的象意字,而“襄”字小篆作,其中部為“”字,說文:“襄,漢令:解衣耕謂之襄。”謂其“解衣耕地”,去掉意符“衣”字,便是“”字,此之“衣”為地皮、土層表皮,以“耕”而使之松弛,土壤柔軟。由於“襄”字本是由字孳乳出的字,其从“衣”者,從金文目前所知,始見于春秋。樂子銘之字,右半部亦本為“”字的略有變,上部為从田易作圓圈隸作口,左下方由从“土”則更作从“口”,由此有釋為“嚷”字。後世成為从口,襄聲,讀rǎnɡ音。銘文疑讀,說文訓“亂也。女庚切(níng)”。參見字解。
【釋義】
人名。樂子嚷豧簠:“樂子嚷(或襄)豧擇其吉金,自乍(作)(簠)。”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