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
【釋形】
庸,甲骨文
(甲641)、
(屯1022)、
(合集27310),上部象“鐘”之形,頂端分叉,是鐘體懸掛繫物之飾;下部之“用”表聲。或增“攴”,以示敲擊之鐘。後增“金”旁作“鏞”,古與庸為一字。金文上部乃“鐘”之形略訛,或是从庚(庚,初本亦為擊打樂器,參見“庚”字),下部从用,用亦聲。由敲擊鐘之職事,因以有勞役、使用、庸人義。
【釋義】
(一)同“鏞”。卜辭:“惟祖丁庸奏。”(合集27310)此庸奏,卽演奏大鐘之祭。詩經·商頌·那:“~
有斁。”爾雅·釋樂:“大鐘謂之鏞。”
(二)奴仆。訇簋:“今余令女(汝)啻官
邑人,先虎臣後庸:西門尸(夷)、……”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釋云:“‘先虎臣後庸’猶大盂鼎‘自馭至于庶人’。庸與傭通,卽是奴隸。庸字統括‘西門夷’以下直至‘服夷’。”史記·陳涉世家:“若為~耕。”
(三)用也。中山王
鼎:“寡人庸(用)其
(德),嘉其力,氏(是)以賜之氒命:……。”荀子·王制:“立身側從傭俗,事行則遵傭故,進退貴賤則舉傭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寬惠,如是者則安存。”
(四)常也。中山王
鼎:“
(後)人其庸庸(用)之。”“庸庸(用)”,猶言常用之。尚書·皋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哉。”
(五)通“誦(庸,讀sòng)。”胤嗣.JPG)
壺:“以追庸(誦)先王之工(功)剌(烈)。”史記·秦始皇本紀:“群臣誦功,請刻於石。”
【字例】
.JPG)
訇 簋
.JPG)
中山王
鼎
.JPG)
.JPG)
壺
.JPG)
鏞圖(採自三禮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