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从豸省。凡廌之屬皆从廌。”
【釋形】
廌,是謂何獸?說文謂是一種神獸。段玉裁說文註:“各本皆作似山牛,今刪正。玉篇廣韻及太平御覽所引皆無山也。”白川靜字統·草部釋“薦”字云:“薦字所从之卽‘廌’,是祭神時所用的神羊,神羊的上部為草,下部从兩手,所謂薦卽借草放牲獸于其上,向神供奉之義。”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說:“弄解廌。”顏師古註引張揖說:“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罰得中則生于朝廷,主觸不直者,可得而弄也。”所釋“鹿”為一角之說(見“麃”字),史記載。甲骨文作
(屯2339)、
(合集5658),新編甲骨文字典:“象獸形,有雙角,牛屬。”主“牛”說多信之。但從鄭興(登)伯鬲薦字从“廌”形,再從“灋”所从之“廌”形,很難說是“牛”形,就“灋”所从“廌”看,金文編於“灋”字條下所收11例字,其中有6例牛頭形相近,其余5例均非似。依廌、薦在金、甲文的用例看,用為獸名(甲文)、地名、人名之外,諸多用例為祭祀祖先或神靈的一種祭牲。師眉鼎之“廌”字,形與鄭興(登)伯鬲“薦”字所从“廌”相近。春秋樊君廌簠字上端形同其甲文,亦與金文慶孫之子簠之“慶”字上端同。下部左右對稱作“
”,戰國璽彙文“
”字从廌作“
”,其右下部亦作“
”。形近之飞,相似“鹿”字形。墨子·明鬼下:“昔者齊莊君之臣有所謂王里國、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訟三年而獄不斷。……乃使之人共一羊,盟齊之神社。二子許若。於是泏洫,
羊而漉其血。讀王里國之辭旣已終矣。讀中里徼之辭未半也,羊起而觸之,折其腳。祧神之而橐之,殪之盟所。”據此與字形析之,當是鹿屬之動物,應該為“麒麟(見麏字條)”。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當可為之參證。
【釋義】
(一)獸名。卜辭:“……廌,湄日亡𢦏(災)。”(合集28419)又祭牲名。“尞(燎)東黃廌。”(合集5658)
(二)通“薦(廌,讀jiàn)”。舉薦。師眉鼎:“兄(貺)氒(厥)師眉,廌(薦)王爲周
(客)。”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第一章云:“廌,假借為薦,句意是師眉被舉薦給王做周的賓客,王貺惠之。用於被動語義結構的動詞‘薦’之後的‘為周客’也是動詞短語。……對‘師眉薦王為周客’,可以有不同解讀,筆者的理解是,師眉從被舉薦給王到真正成為周客,中間是有一個過程的,卽‘薦’和‘為’旣在時間上有先後,又帶一點因果意味。這樣看來,‘薦王為周愙(客)’也是連謂結構。”
(三)人名。樊君廌簠:“樊君廌之飤
(簠)。”此春秋期,樊國國君,名廌。
【字例】
.JPG)
師眉鼎
.JPG)
師眉簋
.JPG)
樊君廌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