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僰,犍為蠻夷。从人,棘聲。”
【釋形】
僰,金文从棘,从人會意,棘亦聲。棘,象有刺之灌木植物形。其中間為“人”形,或人之腳穿防荊棘之鞋,示人行於荒野的荊棘叢中,表明是鄙野之人。禮記·王制:“屏之遠方,西方曰∽。”註:“僰,偪也。使之偪寄於荒遠也。”
【釋義】
(一)封國名。師
簋:“今余肈令(命)女(汝)率齊帀(師)、
、
(釐)、僰、
,左右虎臣正(征)淮尸(夷)。”史密簋:“史密右率族人、釐伯、僰、
周伐長必,隻(獲)百人。”李學勤先生史密簋銘所記西周重要史實考云:僰,讀為偪,禮記·王制註:“僰之言偪。”此國卽妘姓偪陽,在今山東棗莊舊嶧縣南。路史·國名記便說偪為偪陽別稱,當有所據。以上三國(釐、僰、
)其實都屬于夷人……偪陽在左傳·襄公十年、國語·鄭語韋解中均以為夷。吳鎮烽先生史密簋銘文考釋:僰和
亦是周王朝的封國,屢次參加征伐淮夷的戰爭……僰卽棘……經典釋文“棘又作僰”,是僰與棘通。春秋時期在今山東省境內有兩個棘邑,一為魯邑,見于春秋成公三年“叔孫僑如帥師圍棘”,鄭玄註:“棘,汶陽田之邑,在濟北蛇丘縣”,故址在今山東省肥城縣東南;一為齊邑,見左傳·昭公十年“桓子召子山,私具幄幕器用從者之衣屢,而反棘焉。”鄭玄註:“棘,子山故邑,齊國西安縣東有戟里亭。”東漢西安縣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兩棘邑均因僰國得名,一為初居,一為後遷……一是齊
卽齊師,
與帀相通,卽齊國的師旅;二是
、厘、僰、
、族、遂等是居住在今山東東部的小封國。(上引據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
(二)族名。高卣:“尹易(賜)臣
(雀)、僰。
(揚)尹休,高對。”易臣雀、僰,謂賜給雀族與僰族之臣隸(奴隸)。
(三)通“襋(僰,讀jí)”。十三年
壺:“王乎(呼)乍(作)冊尹冊易(賜)
畫
牙僰(襋)赤舃。”文獻作襋,詩經·魏風·葛屨:“要之襋之,好人服之。”毛傳:“襋,衣領也。”玉篇·衣部:“襋,衣衿也。”銘文
,讀“靳”,左傳·定公九年:“如驂之靳。”孔穎達疏:“古人車駕四馬,夾轅二馬謂之服,兩首齊。其外二馬謂之驂,首差退。靳是當胸之皮也。”師克盨有“赤舃、牙僰…….JPG)
……”有釋為:“大紅色的鞋子和用象牙作的鞋絆……鞃靳。”
(四)人名。晉侯僰馬方壺:“晉侯僰馬旣爲
(寶)盂,
(則)乍(作)
壺。”晉侯僰馬,晉國國君,名爲僰馬。
【字例】
.JPG)
師
盤
.JPG)
壺
.JPG)
高 卣
.JPG)
晉侯僰馬方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