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延,長行也。从
,丿聲。”
【釋形】
延,說文:“廴(yǐn),長行也。从彳引之。”說文之“
”“延”釋為二字,在甲、金文中為同字。“
”,本與“辵”有別。說文:“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讀若春秋公羊傳曰:‘辵階而走。’丑略切(chuò)”。古文字中,辵所从彳,實从“行”省半(省去亍),表示人在路上走,用為部首,亦表示行進。只是本由上下結構(辵),移位成左右結構(
)而已。康侯簋字,是誕的本字,象人之跪膝小腿嚮後,其腳立于臋部下,上部為人的身軀,於頭部面前之一斜畫,是其胳膊嚮上舉狀,頭之背後(左上邊)有一點,是其汗滴,全體為面朝嚮右跪的側形。是婦人生小孩狀,故訓誕。延,是誕的本字,後加“言”作“誕”,二字分化,誕成為轉註字。婦人生孩子,痛苦而呻吟,故為語詞。亦有誕生義。“延長”義,是由誕之引申出,生之小孩,是為一代承傳一代,故為延續、延長義。誕是後起字。
【釋義】
1.yán以然切
(一)連綿。延長。卜辭:“甲辰卜,出貞:王疒(疾)首亡
(延)。”(後下七、一二)尚書·大禹謨:“罰不及嗣,賞~於世。”
2.dàn徒旱切
(二)“誕”,語气詞。卜辭:“乙亥卜,貞:王往
耤
(延)往。”(甲三四二O)沫司徒
簋:“延(誕)命康侯啚于衛。”尚書·君奭:“誕無我責。”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誕,發語詞也。”
【字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