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lónɡ礱)力鐘切(龙)

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風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

【釋形】

龍,甲骨文,上端从“、或”等皆首之角飾,之下从“”,象巨口,下部之軀體呈蜷曲狀,連與其首。或軀體呈“巳”,說文“巳,已也。……故巳為蛇,象形。”金文或與甲文同,或由甲文上部易作形。有諸多形體,象傳說中的靈物龍,頭大,體長,弓蜷,有角、口可見。

在動物說中,龍的原型主要是蠎蛇、鱷魚或蜥蜴數種說:(1)龍是一種很長的巨型動物。後漢書·五行志:“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內野王山有∽死,長可數十丈。”故馬融曰:“物莫大於龍。”(2)龍可以屈伸盤繞。1971年內蒙古赤峰市出土一玉龍,距今有6000—5000年,屬紅山文化。山西潞城縣潞河戰國墓出土四件玉龍裝飾品,呈蜷曲或蜿蜒形,無足。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宛宛黃∽。”此為蠎蛇的形態。(3)龍為食肉動物,可豢養,馴化,為人服勞役。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故國有豢∽氏,有御∽氏。”並有賜“乘龍”之事。楊伯峻:“乘龍,駕車之龍。”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蛇。”韓非子·說難:“夫∽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周禮·夏官·瘦人:“馬八尺以上為∽。”(4)釋巴之說,章炳麟說:“說文:‘巴,蟲也。或曰食象蛇也。象形。’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則巴蛇為本義。釋魚‘蟒,王蛇’。說文無蟒,蓋本作莽。古音莽如姥,借為巴也。郭璞圖讚曰:‘惟蛇之君,是謂巨蟒。小則數尋,大或百丈。’惟百丈故能食象。小者或有數人得食之以治腹心之疾。蟒之卽巴明矣。”案龍,集韻:“莫江切(máng),音厖。”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據典籍龍又作“”,春秋元命苞:“龍之言萌也”等,得出:“龍古音除讀來聲東韻外,又讀明聲陽韻,與蟒讀明聲魚韻陰陽對轉”,證之為龍就是蟒。案巴與蟒,聲近韻同可相通。故有釋之甲骨文為从巴、从辛。頭上戴辛,初民視“巴”為無與匹敵的巨龐物,是視之為神物之故。蓋龍為先民想象中之神物,韓非子·難勢:“飛∽乘云。”周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孔穎達:“龍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龍吟則景云出,是云從龍也。”人們視之為一種興風作雨的神奇動物,由此,古代用龍象徵帝王和帝王所用之物,以示尊嚴、威赫顯貴,如“龍袍”“龍體”“龍顏”等;龍乃中華民族之象徵。至今海外僑胞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卜辭用為神氏名,如“壬寅卜,賓貞:若茲不雨,帝隹茲邑龍不若王(占)曰:帝隹(唯)茲邑不若。”(620)又為先祖謚號,如“卜,貞:御婦好于龍甲。”(8、12)

【釋義】

1.lónɡ力鐘切

(一)龍蜷紋。:“喬喬(蹻蹻)其龍,旣(伸)鬯虡。”商周金文註:“字為郭沫若所釋,他家多釋壽。郭氏云:‘石鼓文·田車有此字,曰“其”。字之本義蓋謂旌旗之蜷也。此亦形容龍之連蜷,言蹻蹻乎有龍形之橫簨旣連蜷於開暢之豎虡也’。”或說指鐘虡雕飾之龍蜷紋。

2.lǒnɡ 力踵切

(二)通“壟”。伯唐父鼎:“乙卯王京,王,辟舟臨舟龍(壟),咸,白(伯)唐父告備,王各(格)乘辟舟,臨白旗,……”楊寬西周史云:“這是說王在舉行祭,接著又舉行祭,這時王的‘辟舟’停靠‘舟壟’,等到祭完畢,伯唐父報告準備齊全,王就來到,乘上‘辟舟’,在白旗下親臨祭祀……”

3.chǒnɡ 丑壟切

(三)通“寵”,人名。昶仲鬲:“昶中(仲)無龍(寵)乍(作)寶鼎。”陳直讀金日札甲編·四十一案云:“‘昶仲’名‘無龍’,當讀作‘無寵’,與之‘為龍為光’同義。古代寵有君臣寵,有妃妾之寵。伍奢為太子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無寵於太子,事見史記·楚世家,可見是君臣之寵,‘昶仲’取名,蓋自謙之辭也。”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8 8: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