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龍 |
字源 | 龍(lónɡ礱)力鐘切(龙) 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風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 【釋形】 龍,甲骨文 在動物說中,龍的原型主要是蠎蛇、鱷魚或蜥蜴數種說:(1)龍是一種很長的巨型動物。後漢書·五行志:“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內野王山有∽死,長可數十丈。”故馬融曰:“物莫大於龍。”(2)龍可以屈伸盤繞。1971年內蒙古赤峰市出土一玉龍,距今有6000—5000年,屬紅山文化。山西潞城縣潞河戰國墓出土四件玉龍裝飾品,呈蜷曲或蜿蜒形,無足。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宛宛黃∽。”此為蠎蛇的形態。(3)龍為食肉動物,可豢養,馴化,為人服勞役。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故國有豢∽氏,有御∽氏。”並有賜“乘龍”之事。楊伯峻註:“乘龍,駕車之龍。”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蛇。”韓非子·說難:“夫∽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周禮·夏官·瘦人:“馬八尺以上為∽。”(4)釋巴之說,章炳麟說:“說文:‘巴,蟲也。或曰食象蛇也。象形。’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則巴蛇為本義。釋魚‘蟒,王蛇’。說文無蟒,蓋本作莽。古音莽如姥,借為巴也。郭璞圖讚曰:‘惟蛇之君,是謂巨蟒。小則數尋,大或百丈。’惟百丈故能食象。小者或有數人得食之以治腹心之疾。蟒之卽巴明矣。”案龍,集韻:“莫江切(máng),音厖。”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龍據典籍龍又作“ 【釋義】 1.lónɡ力鐘切 (一)龍蜷紋。郘 2.lǒnɡ 力踵切 (二)通“壟”。伯唐父鼎:“乙卯王 3.chǒnɡ 丑壟切 (三)通“寵”,人名。昶仲鬲:“昶中(仲)無龍(寵)乍(作)寶鼎。”陳直讀金日札甲編·四十一案云:“‘昶仲’名‘無龍’,當讀作‘無寵’,與詩之‘為龍為光’同義。古代寵有君臣寵,有妃妾之寵。楚伍奢為太子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無寵於太子,事見史記·楚世家,可見是君臣之寵,‘昶仲’取名,蓋自謙之辭也。”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