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榮,桐木也。从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為榮。” 【釋形】 榮,金文不从木,上象兩對稱花蕊之形,下象木枝柯相交之狀,示兩枝花交相爭榮。故本義是華(花)。其上部花蕊,隸變不便寫,故以“炏”象之作。殷商、西周期說文皆無“花”字而有“華”字,典籍常常把“榮華”二字聯綿在一起。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說之“花”,楚辭·九章·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凡榮耀之事,常常配戴大紅花,以花為榮,史記·孔子世家:“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沒則已焉。” 【釋義】 1.rónɡ永兵切 (一)古國名。井侯簋:“王令(榮)眔內史。”師永盂:“氒眔公出,氒命,井(邢)白(伯)、白(榮伯)、尹氏、師俗父、遣中(仲)。”金文編:“榮,國名,成王時卿士有榮伯。”西周史說:榮伯,“文王時已在朝廷任職,國語·晉語四談到文王之臣,以‘周、邵、畢、榮’並稱,成王時仍擔任要職。書序說:‘成王旣伐東夷,肅慎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慎之命’。史記·周本紀同。集解引馬融說:‘榮伯,周同姓,畿內諸侯為卿大夫也。’他的受封也該在武王時。郭沫若根據卯簋所說榮氏之臣卯及其先祖,旣‘司榮公室’,又‘司宫人’,認為其封邑當離國都不遠,推定在今陜西戶縣西(金文叢考·周公簋釋文)。” (二)人名。〈一〉大盂鼎:“今余隹(唯)令女(汝)盂(紹)。”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讀“榮”,人名。句讀為:“今余隹(唯)令女(汝)盂(召)(榮)(敬)(雍)德巠(經)。”譯:“今天我命令你盂輔助(召:輔助——筆者按)榮氏謹敬地協和道德和準則。”讀本云:“,音yínɡ。從字形看,象兩柄火炬交叉,會‘明亮’之意。在此當與‘’(詔)義相通。”並譯云:“如今我也要命令你盂輔佐我。”白冰青銅器銘文研究:“‘召’當為同意連詞用,義為佐助,與下文‘召夾’義同。白川靜釋‘召’為佐助義是正確的。”此釋供參。 〈二〉榮仲方鼎:“王乍(作)(榮)中(仲)宮,在十月又二月。”榮簋:“隹(唯)正月甲申,(榮)各(格),王休易(賜)氒臣父(榮)瓚、王祼、貝百朋。”榮為朝廷之大臣,又是王的叔父,故稱為“臣父榮”。 2.yǒnɡ 正韻為命切 音詠 (三)通“禜”。祭名,聚草木而束之,圍成祭祀場所,禳風雨雪霜水旱癘疫,祭日月星辰山川。五祀衛鼎:“余執龔王卹(恤)工(功),于卲(昭)大室東逆(朔)(禜)二川。”禜,亦作營。禜祭無常處,臨時營其地祭之,故名禜。為六祈之一。周禮·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鄭玄註引鄭司農云:“禜,日月星辰山川之祭也。春秋傳曰:‘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鄭註引左傳·昭公元年文。孔穎達疏:“日月山川之神,其祭非有常處,故臨時營其地,立攢表,用幣告之,以祈福祥也。”周禮·地官·黨正:“及四時之孟月吉日,則屬民而讀邦法,以糾戒之。春秋祭禜亦如之。”鄭玄註:“禜,謂雩禜水旱之神,蓋亦為壇位如祭社稷云。”禜祭旣有不定時之祭,亦有春秋兩季定時之祭。 3.yīnɡ 烏定切 今讀如嬰 (四)通“鎣。”摩鋥發亮的金屬器名。伯鎣:“自乍(作)盤(鎣)。”說文:“鎣,器也。”段玉裁註:“謂摩鋥之器也,以金為之。”據寶雞市茹家莊出土伯鎣器,鎣體與盉器形相類,有蓋,腹部外鼓,有圓形流嘴,三柱足。出土時鎣器放置在盤之上。參見“鎣”字條。 【字例】
井侯簋
大盂鼎
康 鼎
衛 盉
五祀衛鼎
師永盂
榮子鼎
輔師簋
作公囗榮盉
召樂父匜
伯鎣
弭伯簋
己侯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