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dì締)特計切

說文:“禘,諦祭也。从示,帝聲。周禮曰:五歲一禘。”

【釋形】

禘,甲骨文,是今之“帝”字,原本為初生嬰兒包裹之形,以人類起源之始祖為意,故帝字保存了始祖、或祖先這一意義。傳說時代,以“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都認為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傳說炎帝黃帝是“同父異母”。炎帝,“神農氏,姓也。”“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帝王世紀)詳見“帝”字釋。在古人心目中祭祀天神,祖先,是天經地義的事,故帝,亦有祭祀義。卜辭:“癸未卜,帝(禘)下乙”(合集22088)。下乙卽中宗祖乙河亶甲之子。禘,甲、金文皆不从示,金文或同甲文,以“帝”為“禘”,如商尊之“帝(禘)。”或从帝,从口,卽啻(chì),是以啻為禘。啻,說文:“語時也,不啻也。”此釋義正是帝(或啻)之本義,嬰兒初生是在不停地呱呱嘶啞,故从帝,从口,大概因其剛脫母體,降臨人間的環境反應。故云:“不啻也。”啻,①不成話語之語,嬰兒初生呱呱落地,猶言第一聲之叫;②“不啻”連用,表示多意。這兩層意思,以不停地呱呱嘶叫足以為據。後用為副詞,表示但、只、僅。甲骨文“帝”,金文作啻。啻乃由“帝”益之“口”旁,卽是以字從意,故加“口”(亦卽為“諦”),又與“帝”之區別,因“帝”,被用為“帝王”義,“禘”被用為“禘祭”義,使其“帝”分化出禘、諦(啼)、啻,三字由形別而義亦各有所專。

【釋義】

祭祀。小盂鼎:“隹(唯)八月旣朢……用牲啻(禘)周王[武]王成王。”鮮簋:“隹(唯)王卅(三十)又四祀,唯五月旣朢戊午,王在京,啻(禘)于(昭)王。”剌鼎:“唯五月,王才(在)□,辰才(在)丁卯,王啻,用牡于大室,啻(禘)卲王。”銘中之“啻”,文獻作“禘”。段玉裁說文註:“諦(禘)有三:有時諦(禘),有殷禘,有大禘。”一、祀天地于郊,以其始祖配之,謂之禘,此為大禘。禮記·大傳:“禮,不王不~。王者~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鄭玄:“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謂郊祀天也。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含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皆用正歲之正月郊祭之,蓋特尊焉。”二、四時享先王,稱夏享曰禘,改稱為礿。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秋曰嘗,冬曰烝。”鄭玄:“此蓋之祭名,則改之春曰祠,夏曰礿。以禘祭為殷祭。·小雅曰:‘礿祠烝嘗于公先王’此四時祭宗廟之名。”從銘文之例句看:或八月,或五月,未必盡與文獻所云相合。三、四時之祭外,祭于群廟為禘。五年一次。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禮:三年喪畢而祫於大祖,明年春,禘於群廟。自爾以後,率五年而再殷祭,一祫一禘。”公羊傳·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于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五年而再殷祭。”何休:“殷,盛也。謂三年祫,五年禘。”禮記·王制孔穎達:“此祫謂祭於始祖之廟。毀廟之主及未毀廟之主皆在始祖廟中。始祖之主於西方東面;始祖之子為昭,北方南面;始祖之孫為穆,南方北面;自此以下皆然,從西為上。禘則太王、王季以上遷主祭于后稷之廟,其坐位乃與祫相似。其以下遷祖,若穆之遷主,祭於文王之廟,文王東面,穆主皆北面,無昭主。若昭之遷主,祭於武王之廟,武王東面,其昭主皆南面,無穆主。又祭親廟四。”此云,或本於鄭玄禘祫志,是為禘、祫之主要區別。禘、祫皆為殷祭,大於四時祭。喪畢行吉祭,三年祫,五年禘。以後禘、祫各五年一次。禘,為分祭;祫,合祭。孫詒讓周禮正義卷三十三,論禘祫,與鄭玄說略有不同。

【字例】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9 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