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聞,知聞[聲]也。从耳,門聲。,古文从昏。” 【釋形】 聞,甲骨文、,字突顯之耳,象人之蹲踞手指于耳之形,示聆聽之義。金文利簋銘字亦與甲文同,它體變化較大,下部从“女”者乃从足趾狀(如克盨字)之訛作;或與人頭頂增小點,以示聲波(乃承甲文而來),或為人之髮飾;从“”者是源于金文“爾”省形爲之“尔”,以其表聲。中山王鼎、郾客間量字从耳,昏聲,與說文之古文同。昏、聞古音同。小篆文僅保留之“耳”,易“門”作聲,成為形聲字。 【釋義】 (一)知聞,聽見。卜辭:“庚子卜,永貞:妣己聞。”(合集227)大盂鼎:“我聞殷述(墜)令(命)。”詩經·小雅·何人斯:“我∽其聲,不見其身。” (二)知道,見識。蔡簋:“(司)王家外內,母(毋)敢又(有)不聞。”荀子·修身:“多∽曰博,少∽曰淺。” (三)傳播,傳布。王子鐘:“其音悤悤,(聞)于四方。”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于野。”“聞于四方”,卽傳向四方。 (四)通“昏(聞,讀hūn)”,昏庸。毛公鼎:“余非庸又(聞、昏)。” (五)通“(聞,讀mǐn)”。彔伯簋蓋:“金甬(筩)、畫()。”,說文作“”,云:“車伏兔下革也。,古昏字。”“車伏兔”句,徐灝段註箋:“蓋轐(bú)在底軫下,為半規形,與軸相銜,似伏兔。又與屐齒相類,故因名(車屐)焉,亦謂之鉤心。”段玉裁說文註:“(),謂以固之於軸上也。者,生革可以為縷束也。”案,說文本作“”,俗作,通作。音義並同。 (六)通“婚(聞,讀hūn)”,婚媾,卽姻親。伯簋:“好朋友百者(諸)聞(婚)遘(媾),用祈屯(純)彔(緑)永命。”文獻或作“昏”,左傳·隱公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國語·晉語四:“今將婚媾以從秦。” (七)通“問(聞,讀wèn)”。聘問。郾客問量:“(郾、燕)客(臧)嘉(問)王於郢之(歲)。”周禮·秋官·大行人:“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註:“小聘曰問。”儀禮·聘禮記:“問諸侯。”註:“於天子曰朝,於諸侯曰問。” (八)人名。公聞簋:“公聞自乍(作)(饙)簋。”聞爵:“聞乍(作)寶(尊)彝。” 【字例】
聞 爵
利 簋
大盂鼎
彔伯簋蓋
乖伯簋
毛公鼎
義叔昏簋
公聞簋
王孫誥鐘
王子鐘
宰獸簋
中山王鼎
郾客問量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