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
,禮器也。从収持肉在豆上。讀若鐙同。”
【釋形】
,甲骨文
(合集62)、
(存1、1495)。象雙手捧豆器之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卷五:“今隸當作豋,與登字迥別”,“豋於卜辭為薦新之禮”,“已為薦新之祭之專名,後世假烝為之。”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从豆,从収,象兩手捧食器以進獻之形。故進黍稷,進醴鬯及凡進獻之祭皆用此字。”所見甲、金文本不从
(肉),因向神祖進獻多以肉為之,故小篆增飾“
(肉)”。段玉裁認為“豋”是“
”的俗字。邵瑛群經正字:“此字近代字書作豋,蓋起于集韻。”登,
,二字同音,形體各異,義亦迥別。隸變以後二字形體近似,故今經傳禮器義之“豋”亦作“登。”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登亦作鐙,實大羹之器,為鉶類之器。籩,盛乾物之器,以竹為材質。
【釋義】
(一)進獻,黍稷,醴鬯以祀神祇。卜辭:“貞:豋黍。”(合集253正)“貞:其豋鬯,其才(在)且(祖)乙。”(合集22925)唐高祖宗廟薦享別奠詔:“自今以後,宗廟薦享,爵及簠簋豋鉶,各宜別奠。”
(二)通“鄧(
,讀dènɡ)”。
孟壺:“
(鄧)孟乍(作)監妟(曼)
壺。”鄧孟人名,亦國名。鄧伯氏鼎:“隹(惟)
(鄧)八月初吉。”左傳·桓公七年:“春,穀伯、鄧侯來朝。”孔穎達疏:“以穀、鄧是南方諸侯,近楚小國,明以辟陋小國,故賤之也。”然鄧孟壺又出土於陜西境內。
【字例】
.JPG)
鄧伯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