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遷,登也。从辵,聲。,古文遷从手、西。”
【釋形】
遷,金文不从辵,从邑,从,()亦聲。隸變作,俗作“”。邑,原本上从口,下从卩,會為人所居。“囗”,段玉裁說文註:“封域也。”卽疆域、地域。其左部从,金文形為,上部象兩雙手在拿“”(囟),下邊兩只手在舉之,(西),本為鳥巢。說文聲符之,說文部:“(qiān),升高也。从舁,囟聲。或作。”所訓、是或體字,而遷之聲符从“”,說文據古文云从西,可又云从囟(xìn)聲。說文:“囟,頭會腦蓋也。象形。” 隸作囟,是訓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腦門。此當可寓意為“首腦”、或初誕之“嬰兒”,因字之左部為,表意為下一雙手(廾)在高舉之“囟”向上邊的那一雙手()在交接之,故當有升高,登高意,其與邑會意,當旣有升遷義亦又有遷徙義。其之構意與“遣”字相類,可遣不从“廾”,由下向上升舉,亦不从“邑”之地域。當應是成王升登王位,又建成了“成周”所造的專字。亦可指周王新建成周之都邑。
【釋義】
(一)遷移,遷徙。何尊:“隹王初(遷)宅成周,復(稟)珷王豊,祼自天。”讀本:“(據說文)‘’卽‘’之或體,故‘’當為‘遷邑’之‘遷’的專字,經典則通作‘遷’。”“此句意為:周王開始遷宮室于成周。”
楊寬西周史第一編·第五章在釋何尊銘云:“近人考釋把‘惟王初宅于成周’讀為一句,將‘宅’二字連讀,不確。‘’當用作‘’,原義為升登,‘初’是說開始升登王位(註前形釋)。‘惟王初,宅于成周,’和召誥所說‘王乃初服’,‘宅新邑’,意義相同。只是因為兩者的地位不同,用詞有差別。召誥因為出于太保召公之口,用‘初服’比較適宜。”“唐蘭……把‘隹(惟)王初宅于成周’連讀為一句,認為‘宅于成周’,就是‘周初的成王確實遷都成周。’並且認為周本紀贊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于洛邑’,綜其實是錯的。何尊記武王告天的話說‘余其宅茲中國,自之民’,正說明武王的決策,到周公攝政五年,纔實現決策,經營成周。”“武王主張營建洛邑為東都,同時設置東西兩都,是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以及對四方管理和統治。”楊先生所釋,意為新建“成周”之都,是新、舊兩都並設,而周王居“豐鎬”之都,並未遷之,由“周公留守成周和主持東都政務”,“洛誥第三段記載成王對周公說:‘公,予小子其退(謂自己將從成周退走),卽辟于周(將回宗周卽君位),命公後(命令周公留守成周主持以後政務)’”,“……後來果然這樣,周公的後代世襲著這個治理成周的職務。令彝:‘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明公朝至于成周’。書序也說:‘周公旣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那么銘中之“”,卽是說成王升登王位後,來到成周對武王舉行福祭。楊先生所釋,可備一說。
(二)人名。丼南伯簋:“丼(邢)南白(伯)乍(作)(遷)季姚好簋。”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