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重,厚也。从壬,東聲。凡重之屬皆為重。”
【釋形】
重,金文主有兩形體:①从禾、从田、或土會意,“土”與“田”意同,安邑下官鐘字,其上部象一禾穗朝嚮左側下垂之形,上有穗與葉,下有根系,表示禾穀(莊稼)生長於田地中,其土田肥沃,禾苗根系發達,結穗籽實飽滿而沉重,故爲重量之重義。②井侯簋字作上从“人”,下从“東”,林義光文源云:“从壬,東聲。案:壬者,人挺立於地,爲厚重之象。”其實是會意兼聲字,上从“人”,下从東(卽為囊物)亦是聲,爲上下結構而已。我們從商代金文的圖形文字來看,如父丙觶、重爵、重父癸觶等字(金文編附錄上090號收有11字例),是左(或右)从人的象形,人之背負“東(卽囊物)”之像,是以形表意。構形與商金文“稱”字相類,“人”背負“爯(冉)”為稱量,背負“東(重)”為重量。隸可作“倲”亦卽“偅”,故義為重量。
【釋義】
(一)重量。
成侯鍾:“重十鈞十八益(鎰)。”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
(二)地名。井侯簋:“易(賜)臣三品:州人、
(偅重)人、
(鄘)人。”
(重),唐蘭說卽重字,“以州與
推之,當在邢國附近。水經·清水註有重門城,在今河南省輝縣一帶,疑本重地。”
(三)通“鍾(重,讀zhōng)”。春成侯壺:“春成侯中
(府)爲重(鍾),塚(重)十八益(鎰)。”安邑下官鍾:“十三斗一升。至此,安邑下官重(鍾)。”“十年九月,
(府)嗇夫
,左(佐)史狄(校)之,斛一斗,一益(鎰)少半益(鎰)。”楊寬戰國史第六章·四,於“禾石”註云:“安邑下官鍾……鑄于‘七(十)年九月’,容積是‘斛一斗一益少半益’,當是魏國鑄器所刻,唇部又刻有秦篆五字:‘十三斗一升’,當是秦國得此鍾後重新標定的量值……據實測,液面齊于標線時,鍾的容積為二萬四千六百毫升……如按‘十三斗一升’折算,秦一斗約為一百九十毫升,和商鞅方升接近。”左傳·召公三年:“釜十則鍾。”註:“鍾,六斛四斗。”
(四)通“童(重,讀tóng)”,人名。王何戈:“王何立(涖)事,
(得)工、冶
所教馬重(童)爲。”
【字例】
.JPG)
父丙觶
.JPG)
重父癸觶
.JPG)
重 爵
.JPG)
爵 文
.JPG)
爵 文
.JPG)
父丙爵
.JPG)
癸 觚
.JPG)
重父壬鼎
.JPG)
井侯簋
.JPG)
外卒鐸
.JPG)
安邑下官鍾
.JPG)
王何戈
.JPG)
春城侯壺
.JPG)
亞重觶
亞重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