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隹,鳥之短尾總名也。象形。凡隹之屬皆从隹。”
【釋形】
隹,甲骨文
、
(合集32正)、
(甲111),金文與甲骨文同,象鳥之形。上部是鳥之頭嘴、軀體及翅膀,左下方是爪子。在古文字中从鳥與从隹作構件時通用。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卜辭中語辭之惟、唯諾之唯與短尾之隹同為一字,古金文亦然。”墨子·明鬼下:“古者有夏,方未有禍之時,百獸貞蟲,允及飛鳥,莫不比方。矧~人面,胡敢異心?”畢沅註:“隹,古惟字。”
【釋義】
1.zhuī職追切
(一)鳥之總稱。卜辭:“壬午卜,貞:王田梌,往來亡災,隻(獲)隹(鳥)百四十八,象二。”(合集37513)
2.wéi職進切
(一)同“惟”,句首語气詞。我鼎:“隹(惟)十月又一日丁亥,……”利簋:“珷(武)征商,隹(惟)甲子朝。”文獻或作惟、唯。尚書·泰誓:“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
(二)同“惟”,句中語气詞。
鐘:“我隹(惟)司(嗣)配皇天。”左傳·僖公五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三)同“惟”,連詞,猶“與”。師晨鼎:“師晨疋(胥)師俗
(司)[邑]人隹(惟)小臣、善(膳)夫、守□、官犬眔奠人、善(膳)夫、官守友。”尚書·多方:“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
(四)同“唯”,只,只要。中山王
壺:“卲告後嗣:隹(唯)逆生禍,隹(唯)
生福。”“隹(唯)
(德)
民,隹(唯)宜
。”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五)轉折複句,典籍通作“雖”,或作“唯”。師
簋:“女(汝),右(有)!隹(雖)小子,余令女(汝)死(尸)我家。”
簋:“有!余隹(雖)
(小子),余亡
晝夜。”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云:“金文無‘雖’字,以‘唯、隹’表示,意為雖然,用於轉折複句前一分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所敘都是事實(沒有假設),表示對某一事實的承認,以引起後一分句的轉折。銘文‘雖’單用,後一分句沒有與之呼應的關聯詞語。”
(六)通“為”。中山王
壺:“用隹(爲)朕所放。”此意為因而也為我所效法的榜樣。玉篇:“惟,為也。”
3.shuí視隹切
(七)通“誰”,疑問代詞。中山王
鼎:“非信與忠,其隹(誰)能之,其隹(誰)能之?”
4.lí呂支切
(八)用為“罹”。胤嗣.JPG)
壺:“以
(憂)氒(厥)民之隹(罹)不
(辜)。”讀本釋云:“張政烺曰:‘隹,當作“離”,俗寫作“罹”。隹與離、罹字音不同,不能通假。此蓋作銘者不通文義,率意省簡,遂成誤字。字在此處義為陷。’尚書·周書·洪範:‘不離于咎’。通行本‘離’作‘罹’。”
【字例】
.JPG)
戍
鼎
.JPG)
我方鼎
.JPG)
.JPG)
鼎
.JPG)
商 尊
.JPG)
簋
.JPG)
尊
.JPG)
戍甬鼎
.JPG)
天亡簋
.JPG)
井侯簋
.JPG)
四祀
其卣
.JPG)
小臣艅尊
.JPG)
鬲觶
.JPG)
令方彝蓋
.JPG)
令方彝蓋
.JPG)
德方鼎
.JPG)
麥 鼎
.JPG)
大簋蓋
.JPG)
大 鼎
.JPG)
六年琱生簋
.JPG)
攸比鼎
.JPG)
叔夨方鼎
.JPG)
盠駒尊
.JPG)
隹父己尊
.JPG)
子
盆
.JPG)
周公鼎
.JPG)
無卹壺
.JPG)
蔡大史鼎
.JPG)
義楚鍴
.JPG)
庚兒鼎
.JPG)
𢦏叔朕鼎
.JPG)
者
鐘
.JPG)
者
鐘
.JPG)
樂子簠
.JPG)
楚嬴匜
.JPG)
搈年伯簋
.JPG)
番君
鬲
.JPG)
禾 簋
.JPG)
侯簋
.JPG)
白者君匜
.JPG)
拍敦蓋
.JPG)
中山王
壺
.JPG)
王子午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