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
,大熟也。从又持炎、辛;辛者,物熟味也。”
【釋形】
,甲骨文
,从又、从
、从
會意。象人手持長形石條或不規則的木棍物(卽隸可作攴),是在調和薪柴燃燒,意為調和,協調。金文卣文从又持物為“帀”形,“帀”本是倒文“之”,亦同“止(趾)”,“止”“疋”,此應當泛指動物之腿;商代金文作从二“炏”,从“疋”,疋、足作構件不別,故會為是在燒烤牲體之意。東周金文二“火”訛近二“亦”。戴侗六書故曰:“
、
、燮實一字。”小篆从之“辛”,或“言”,是由甲文、金文演變而來,其演變過程是:
→疋→帀,丅→
→屰→辛→言。由此而演化出不同形的字來,
、燮初本同字,本由調和,燒熟,詞義擴大為治理。
【釋義】
(一)協和。晉公
:“
(
、柔)
萬邦。”秦公鐘:“
(柔)
百邦。”柔
,文獻之協和,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書曰‘協和萬國’,遷于夏商,或數千歲。”爾雅·釋詁:“燮,和也。”
(二)同“燮”。協調,治理。曾伯
簠:“克狄淮尸(夷),印(抑).JPG)
(繁)湯。”詩經·大雅·大明:“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四遷門下,二八中書,用能燮理我陰陽,經緯我天地。”
(三)人名。
簋:“王令(命).JPG)
(
)巿、旂,對揚王休,用乍(作)宮中念器。”
【字例】
.JPG)
子
爵
.JPG)
子燮爵
.JPG)
簋
.JPG)
卣
.JPG)
曾伯
簠
.JPG)
晉公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