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丮”在《说文》中是个部首字。是双手举持操作的形状。《说文》: “丮,持也。象手有所丮据也。”甲骨文写作 “
、
、
、
” ,正是双手捧举, 握持某物体的姿势。金文写作 “
”。两手连在一起,依稀可见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痕迹。 小篆出于字形构图的需要, 写作“
”,捧举之形已不直观。隶书以直笔方折写作“
” , 完全失形。
用 “丮” 字作部首的字有 “孰” 。 篆文写作 “
” ()。 《说文》:“孰, 食饪也。从丮, 享声。 ”此字最初源自祭祀活动。 甲骨文写作“
” ,像一人在神主灵台前比比划划,放置祭品,请被祭祀人享用。金文写作“
” , 人形和神主灵台略有变化, 但仍能看到与甲骨文的传承关系; 同时又在下边加一“女”字,既可会意参加祭祀的也有女人,也可会意将女人也作为祭品。 因小篆写作“
” , 即是在下边放一“羊”作祭品。 后引申 “谁” “什么” 。 此字隶变时写作 “
” 。 又加 “火” (灬)成生熟的 “熟” 。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