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蓐”二字均与农业生产有关。尽管一些典籍称“蓐”是过冬之草再生,或称“辱” 义不详,但笔者认为这是因误农时而遭到指责、羞辱并相关联的两个字。 “蓐”字甲骨文写作“
、
” 。 上边是草木形, 表示农业种植;中间是“辰”字,表示辰星出现的季节是农忙时节,也是蚌壳形,古人常用蚌壳作农具(参看“晨、农” 释文)。 “说文籀文” 1写作“
” , 虽字形略异,但结构相同, 均由 “艸、辰、手”三部分组成。 “辱”字小篆写作 “
” , 是去掉“蓐” 上边的草木(表示没长出庄稼),因此会意不按农时劳作者当感到耻辱。在农田私有化的地方,凡庄稼生长不如别人时均会被人耻笑。与蓐相关的字有“薅” 、“茠”等。“薅”是拔草。《说文》: “薅,拔去田艸也。”说文籀文“薅”写作“
” , 省去“蓐”下边的 “寸” , 左边加一“女”字,强调拔草是为女人临产用。小篆将“薅”写作“薅、茠”两个字。 其中 “茠”下边是休息的“休” ,表示女人临产需要休息。
![](Images/zgxxzdd/R201211015.0484.59[02d65e15d1b2].jpg)
![](Images/zgxxzdd/R201211015.0484.60[66487822e2cc].jpg)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