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gōng见纽、东部;见纽、东韵、古红切。

《甲文编》30页《金文编》49~50页《战文编》56页《甲金篆》65页《说文》28页《银雀山》33页

会意字(或以为象形字,瓮之初文)《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所谓从厶,乃由形演变而来。甲骨文﹑金文中公指先公,即对祖先的尊称。《粹》405:“辛亥贞,壬子又多公岁。”(又﹑岁均为祭名,又通“侑”)沈子它簋有“先王先公”语。文献载周代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称,公最尊。“公”在甲骨文中没有用为爵称者,作为爵称大概是进入西周以后之事。“公”在西周金文中主要是王朝大臣之称,如益公﹑穆公﹑召公﹑周公﹑同公等,这些“公”都拥有采邑。“公”也用于已故祖考之名谥。金文中“公”还用为尊称,如小臣宅簋(《集成》4201)“扬公伯休”,“伯”乃“伯懋父”之省称,“公伯”是对伯懋父的尊称。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通称。《尔雅·释诂上》:“公,君也。”由平分义引申出公共﹑共同义。甲骨文中有“公宫”之称,即指公共之宫。春秋战国时,“公”或叠加󱈥符而繁化作,或在󱈥内加点饰作,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装饰。战国时所从之󱈥或写作。在汉代隶书中,“公”字方口﹑尖口写法并存,“公”字即由尖口写法变来。小篆字形是误认偏旁造成的,与“厶”(即今之“私”,《说文·厶部》引韩非曰“苍颉作字,自营为厶”)形混而讹。小篆与隶书殊途同归,最后均演变为现在的楷书写法。(陈英杰)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 8: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