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127页《篆隶表》403页
会意兼形声字。从出,从買,買亦声。“買”字本指商品交易活动,兼有买﹑卖二义,后专指交易中的“買入”行为。于是又加注“出”旁分化出“賣”字(隶书“出”字作,字形2所从作,后逐渐演变为楷书所从之“士”),专指交易中的“賣出”行为。《说文》:“賣,出物货也。”《急就篇》卷二:“贳贷賣買贩肆便。”颜师古注:“出曰賣,入曰買。”在传世的先秦古书中,已可见到“賣”字。《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沈于河。甲戌,津人得诸河上。阴不佞以温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将賣之,则为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賣其珠于郑者,……郑人買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賣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人们通常把这种用法的“賣”字读为mài音。不过,从考古材料看,“賣”字最早见于西汉早期写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即字形2)。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賣”的意思仍由“買”字承担。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有買及買(賣)殹(也),各婴其賈(價);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婴:系。婴其价:指在货物上系签儿标明价格。各:至。不能各一钱:不满一钱。)又《法律答问》:“盗盗人,買(賣)所盗,以買它物,皆畀其主。”(畀其主:应归还原主。)可见“買”﹑“賣”二字的分化是在秦汉之际。前引《左传》及《韩非子》中的“賣”字,原文可能是“買”字,或是读音为yù的“賣”字(参见貝部“賣2”字条)。引申指贩卖。《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賣其城。”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齐先鬻勺(赵)以取秦,后賣秦以取勺(赵)而功(攻)宋。”“賣”又有炫耀义。《后汉书·杨震传》:“盛修第舍,賣弄威福。”这个意思,不是从“賣”的本义引申出的,而是受“賣2(yù)”的影响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賣”简化为“卖”(据草书楷化)。(冀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