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ū匣纽、鱼部;匣纽、模韵、户吴切。
《甲文编》215~216页《金文编》323~324页《说文》101页《马王堆》195页《甲金篆》307页《银雀山》175页
形声字。从,丂声。但“”只是像声气分散上扬之形,并不是独立的字形。“乎”与“兮”形音义都有关联,二者是一字之分化,所以《说文》曰:“(乎)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殷商时代的“乎”字上部是三个短画,以竖画为主,也有斜画。至西周中期,短竖平行之态几乎消尽,而变作不平行的“”形,其上方又增添一横。又稍后,已偶尔出现中间的短竖与声符“”的竖笔对接并上及顶横的形式“”,与此同时,也有加了顶横而省去中间短竖的形式“”,顶横下部实与“兮”字同形。小篆据此把顶横变作宛转的曲笔“”,并把下部篆成“”形。汉隶虽有承小篆笔势的写法,但没有成为演变正宗。秦以后的正宗变化是:西汉初期的隶书,顶横变短,偏处右侧,其左端与中竖连通,全字作“”形。稍后,为了避免逆笔,顶横从中竖右侧移至左侧,仍与中竖折向接通成一笔。至东汉,顶横成为从左至右的平撇。楷书把中间的两个短画变作“丷”形。“乎”是“呼”﹑“𧦝”的古字,本义是召呼﹑呼叫,引申为传召﹑传令﹑命令。《甲骨续存》609:“癸巳卜,𣪊贞:‘乎(呼)雀伐望?’”(癸巳日占卜,贞人𣪊问:“呼令雀方征伐望这个方国吗?”)西周遹簋:“穆穆王在𬝧京,乎(呼)渔于大池。”(穆王在𬝧京,命令渔师在大池打鱼)“乎”字多为语气词,又为形容词后缀,常作介词,与“于”相当,“乎”“于”古音相同。(金国泰)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