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典》59页《汉语字形表》221页《说文》121页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篆隶表》383页《集韵·止韵》
形声字。战国文字从木,(yǐ)声(,“以”字的省文,小篆作,隶定作,又变作㠯);或体从木,里声(《周礼·考工记·匠人》:“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里为式然后可以傅众力。”郑玄注:“里读为已,声之误也。”陆德明释文:“里,音以。”)。《说文》小篆承袭战国文字,亦有此二体。楷书作“㭒”﹑“梩”;“㭒”又变作“耜”﹑“䎣”(古代从“木”旁表示农具的字,后世多改为从“耒”旁)。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㭒”字作“𣏌”(从木,巳声),后亦改为从“耒”旁之“𦓨”。在古书中,上述各体以“耜”字最为常见。本义指锸﹑锹一类挖土的农具。《说文》:“㭒,臿(锸)也。……梩,或从里。”徐铉注:“今俗作耜。”《集韵·止韵》:“㭒,田器也。……或作梩﹑耜﹑𦓨﹑𣏌﹑䎣。”《管子·轻重五》:“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孟子·滕文公上》:“归反蔂梩而掩之。”赵岐注:“蔂梩,笼臿之属,所以取土者也。”又指运土的工具。《说文》:“㭒,一曰徙土輂。齐人语也。”(冀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