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徵》270页《说文》189页《汉印徵》卷9,6页《马王堆》380页《隶辨》505页《甲金篆》638页
形声字。从嵬,委声。此字实际上可以看成在嵬字上加注声符而形成的分化字。巍字字形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偏旁位置的变化和偏旁的减省上:一是“山”旁的位置变化。目前见到的战国文字,其山均在下部或右下。汉人碑刻文字,其山旁或居于上,或居于下。到楷书阶段,楷书中山旁的位置才固定在上部。二是声旁“委”的位置变化。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声旁“委”或居于形旁“嵬”的右边,形成(字形4)。三是鬼旁的减省,形成(字形7)。四是减省之后山旁的位置又一次变化,形成楷书的“崣”字。魏国或魏姓之魏,本来也写作巍,后人省去山旁,并且读为去声,于是魏便成了魏国或魏姓的专用字,跟巍字分道扬镳了。宋娄机《汉隶字源》云:“汉碑巍字山皆在下,魏字山却在上。孟都修尧庙碑‘巍巍之盛’,山在下。武梁祠堂画像‘巍阳’,西岳华山亭碑‘巍尝威’,陈球后碑‘巍郡’,山皆在上。惟杨震碑阴‘巍郡’,山却在下。其不同如此。”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其实是不准确的。汉代鲁郡碑阴及孔宙碑阴魏郡的巍字,所从之山旁都在下部。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银雀山汉简魏国的巍字,所从之山旁也都在下部。《龙龛手鉴》又以“𡿁”字为俗体,其说亦不可取。本义为高。《水经注·浊漳水》:“巍若仙居。”明汪克宽《吴山赋》:“楼观巍峨而叠起。”引申为伟大。明徐显卿《大阅赋》:“巍乎!绍万亿祀之大统。”(孟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