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ziyuan/pu/201342096xg2.png)
《甲文编》75~76页《金文编》113~114页《战文编》116页《楚系简帛》160页《战文编》117页《古文典》17页《说文》43页《睡甲》24页《甲金篆》124页
形声字,从彳,㝵声。㝵乃得之初文。得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或从贝﹑从又。罗振玉《增定殷虚书契考释》:“从又持贝,得之意也。或增彳。”《说文》:“得,行有所得也。从彳,㝵声。䙷,古文省彳。”《说文》小篆得的声符㝵和古文得均从见,乃从贝之讹。贝在春秋战国文字中或渐变为目形,又或近似见形,《说文》殆承此讹变。汉代隶书则逐渐变作了“旦”。㝵所从之“寸”金文中或作又,或作
,均手之象形。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写作“攴”。至于《说文》古文及小篆写作“寸”,寸﹑攴与又为义近形符。得本义为获得。《掇》2.141:“贞:弗其得?三月。”(贞问:将没有什么收获吗?时在三月)引申为贪得。《论语·季氏》:“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由本义又引申有相遇﹑投合﹑适当等义,还引申有控制﹑晓悟﹑完成﹑满足﹑及﹑能够等意义。以上得均作动词用。得又可作副词,表示反诘,相当于“岂”﹑“难道”。《庄子·盗跖》:“今昔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得今又读děi,义为必须﹑应该,旧仍读dé。《史记·滑稽列传》:“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得还可作助词,读轻声de,用于动词后面,表示可能﹑能够。《后汉书·隗嚣传》:“田为王田,卖买不得。”或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连接结果或程度补语,为现代汉语常见。(师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