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金篆》739页《甲骨金文字典》795页《说文》220页《隶辨》84页
形声字。从心,俞声,读为yú。本义为快乐﹑高兴(请参“悆”字条对于同源字“悆﹑悦﹑愉﹑怿﹑怡”的解释)。《尔雅·释诂上》:“愉,乐也。”《庄子·在宥》:“桀之治天下,使天下瘁瘁(忧愁貌)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成玄英疏:“愉,乐也。”由快乐引申为和悦﹑温和,又引申为悦服。又读为tōu,通“偷”,表示苟且﹑怠惰和盗取之意。金文作上“俞”﹑下“心”;或借用“俞”字为“愉”,不从“心”;小篆作左“心”﹑右“俞”;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写作“愉”。按照通例,在不是形成对比(如“左”﹑“右”两字是对比例)的情况下,古文字一般不严格区别构形位置。据此,则“愉”﹑“愈”初本一字,后乃分化。《说文》有“愉”无“愈”,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愉,字亦作愈。”《荀子·君子》:“天子也者,执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此“愈”而用“愉”的快乐义。(郭小武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