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聪 |
字源 | “聪”的字头图解国家通用规范一级字(第 3206)字形图解图片 聪 造字法:会义 解字参考: 耳 思 总 聩 聋 “聪”的拼音和发音口型c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阻碍气流,让较强的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ōng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先发o的音,然后舌根后缩抵住软腭,舌面隆起,嘴唇拢圆,鼻腔共鸣成声。 “聪”的同族字表人部 人体篇 耳族(耳族共计32字)上一字头:耿 下一字头:聋
“聪”的字形演变“聪”的字源解说“悤”是“聰”的本字。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窗”的本字,表示采光通风、使住所明亮的设施。悤,金文(囱,即“窗”)(心,心思),表示内心有窗,比喻心地明亮,洞悉真相。当“悤”变体为“怱”、并被假借代替“”(内心急切)之后,金文加“耳”(听力器官)另造“聰”代替,强调耳朵灵敏,善于通过辨听声响来洞察环境。远古祖先没有望远的能力,因此依靠灵敏的耳朵辨听声响、判断异动,成为丛林生存竞争的关键技能。造字本义:形容词,耳灵心亮,直觉敏锐,善于捕捉真相。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承续隶书字形,用“公”代替近音的“囱”。《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楷书“聪”,依据草书字形将俗体楷书字形中的写成“总”。古籍多以“聰”代替“悤”。古人称听觉敏锐为“聪”;称耳背迟听为“聩”;称完全失去听力为“聋”。汉语中常“聪明”并用,耳灵为“聪”;目清为为“明”。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聰,察也。从耳,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聪,洞察。字形采用“耳”作边旁,“怱”作声旁。 “聪”的字义引申“聪”的词汇分类①本义,形容词:耳灵心亮,直觉敏锐,善于捕捉真相。 聪明 / 耳聪目明 聪,察也。——《说文 • 耳部》 听曰聪。——《书 • 洪范》 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闻审谓之聪。――《管子 • 宙合》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 《庄子 • 外物》 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周易 • 鼎》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楚辞 • 九章 • 惜往日》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庄子 • 大宗师》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 劝学》 则目明而不以视,耳聪而不以听。——《淮南子 • 本》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 • 乐记》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墨子 • 节用中》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聪明过人。——《梁书 • 沈约传》 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 《史记 • 商君列传》 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后汉书 • 班超传》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宋 • 欧阳修 《常州张卿养素堂》 人有耳目,而见闻有所不及,恒思所以聪明之。——明 • 刘基《郁离子 • 瞽聩》 夫神正直而聪明,仙冲虚而清静。——清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孺人今行年七十,聪明强健,无异曩昔。——清 • 戴名世《戴母唐孺人寿序》 奇情至此叹观止,或令聋聩开聪明。——清 • 阮元《小沧浪笔谈》 ②形容词:心思敏捷的,善于分辨的,有领悟力的。 聪慧 聪灵 聪敏 聪悟 聪颖 不聪敬止。——《诗 • 周颂 • 敬之》 聪者不得用其诈。——《韩非子 • 有度》 (黄帝)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 • 五帝本纪》 广汉聪明,下不能欺。——《汉书 • 赵广汉传论》 奉少聪明,自为儿童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 • 应奉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听曰聪,聪者,能闻事而审其意也。——《春秋繁露 • 五行五事》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三国志 • 诸葛亮传》 吾闻聪明主,治国用轻刑。—— 唐 •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夫人主以一身之思虑,一耳目之聪明,而当天下功罪利害之机。——宋 • 秦观《主术》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③名词:听觉,听力。 / 失聪 闻言不信,聪不明也。——《易 • 夬》 尧舜氏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新唐书 • 魏徵传》 岂果有卓异,特达圣聪耶?——《徐霞客游记 • 黔游日记》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747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