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形】 金文編于“剛”字下列有九例金文字,其有三類形體,其中有四例“”字,解云:“說文古文作 ,古文四聲韻引古尚書作。” 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 第九章古文字中的“一字分化”例1強、弘,說: 說文剛字古文作: 以往多不得其解。其實說文剛字古文乃“強”字,从“弓”从“口”,不過將“”形飾筆移到了“口”上而已。說文是借“強”為“剛”字古文。楚器剛字作: 金文編289頁 正是借強為之。所从之“人”“刀”均為“弓”字之訛。說文剛訓“強斷”。剛,古音在見紐陽部,與群紐陽部的強音很近,故知剛、強二字是個音義皆近的字,故剛可借強為之。 侯馬盟書有字作: (侯馬323頁) 舊釋“剛”,其實應釋“強”,人名梁應讀為“強梁”,古無剛姓而有強姓。又有字作下揭形: (侯馬326頁) …… 按秦漢時強字作: 篆表950頁 以上字皆从弓从口,也就是从“強”“弘”的初文,並不从變為从“厶”後的“弘”字。只是因“強”“弘”本一字之分化,故後來纔把从“弓”从“口”的形體改成了變化後的“弘”字。說文雖然説“強”从“弘”是錯誤的,但透露出了“強”“弘”二字的關係。古音強在群紐陽部,弘在匣紐蒸部,聲為喉牙通轉,韻亦不遠,所以強、弘二字的分化,在音義上皆有關係,二字本為一字,分化後也應看作是同源字。 案:另參見“”字條。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字條,引戰國器銘,璽文若干體,與金文編所收三體形相近。何先生釋:“,甲骨文作(前6·67·6)。从弓,口為分化符號,弓亦聲。,溪紐陽部;弓,見紐蒸部。見溪均屬牙音,蒸陽旁轉。為弓之準聲首。,疑為彊之初文。說文:‘彊,弓有力也。从弓,畺聲。’彊,疑畺之繁文。典籍亦通作強。”案,此“”之从弓,亦是劉先生所釋的強字。何先生又於“強”字收“”(上海14·3),釋為从虫,聲。引說文之“強,蚚也。从虫,弘聲。”“小篆弘乃()之訛變,參字。”依上釋,今之強(強)是源于从之省、从虫而構此形。依金文字形看,竊疑“”起初是源於“侃”之分化字,見士父鐘、叔簋之“侃”字與此收之字形同,侃,讀空旱切,溪紐、元部;強,屬群紐、陽部;群溪同為牙音。參“侃”字條(見1363頁)。 抑或為“冶”字,冶从台,本為“”與人有關,“”之下兩橫卽兩滴水(冫),是冶字的演變由來。 【釋義】 (一)氏稱。楚王酓鼎:“(彊強)帀(師)吏(事)秦差(佐)苛()為之。”勺:“(強)埜(野),秦忑為之。”山海經有“北方禺強,”禺強後,有強氏。見路史。兩銘“”,抑或為“冶”字,張曉明春秋戰國金文字體演變作之“冶”。勺,勺釋之匕,卽(冶)盤埜(野)。 (二)加強,加固。越王差徐戈:“差(徐)以鑄其元用戈,以攸(修)(強)(邊)土。”戰國策·齊策一:“謝病∽辭。”高誘註:“強,猶固。”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