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埶,種也。从坴、丮。持亟種之。書曰:‘我埶黍稷’。” 【釋形】 埶,甲骨文 、,會意字,象一人下蹲,雙手持木之狀。金文或與甲骨文同,或“木”下增土,“土”之表意更顯。當是栽種、種植樹木之義。或从“犬”者,疑因用于種 、重之“鎮墓獸”,故从犬。商代金文圖形化,二人持二呈對稱形。是後加“艸”作蓺之由來,隸變或又加“云”作藝,今簡化作艺。公盨字諸家所釋分歧,當應為“埶”字。 【釋義】 1.yì魚際切 (一)種植,栽種。盠方彝:“王令盠曰:(司)六(師)眔八(師)(埶)。”詩經·小雅·楚茨:“自昔何為?我~黍稷。”晉陶潛桃花源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 (二)(或讀shè),建立、設立。靜方鼎:“王才(在)宗周,令(命)師中眔靜省南或(國)相,(藝,設)(居)。”中甗:“王令(命)中先,省南或(國)貫行,(藝)(居)在(曾)。”此“埶居”,卽設立住所。公盨:“廼差彖(地)埶(設)征。”此為李學勤先生之句讀,謂“埶”讀為“設”。裘錫圭先生句讀為“廼(乃)(疇)方,埶(設)征(正),降民,監德”。釋云:李學勤先生在靜方鼎與周昭王曆日等文中,已將靜方鼎銘“埶”之“埶”讀為“設”。本銘的“埶”也應讀為“設”。“設征”之“征”則應讀為正長之“正”,……天所設立的是什么“正”呢?我認為應是五行之官的正。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秋,龍見于絳郊”,魏獻子因此問史官蔡墨,今世何為不能生得龍。蔡墨回答說:“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神稷五祀,是尊是奉……”據蔡墨所說,似乎萬物各按其類分屬五行之官,卽所謂“五官”……五官之長稱正。(據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 (三)樹立。叔夷鐘:“卑百斯男,而(藝)斯字(子)。”陳直先生案云:“本於詩之‘太姒嗣徽音,而百斯男’。‘而斯字’,當讀為‘而蓺斯子’,蓺作樹解,謂樹立斯子至於有成也。” (四)治。毛公鼎:“王曰:父,……(藝)小大楚賦。”藝,廣爾·釋詁:“治也。” (五)人名。埶其簋:“埶(藝)其乍(作)寶簋。” 2.ěr兒氏切 (六)通“邇”。克鼎:“(柔)遠能(,邇)。”詩經·大雅·生民:“柔遠能邇。” 3.chónɡ 直容切 (七)通“重”。曾仲鄬鎮墓獸方座:“曾中(仲)()(君)之且。”高崇文說:喪葬禮儀中“重”的設置。在先秦喪葬禮儀中,有一項重要的儀節就是設“重”(據鄭玄註禮記·雜記:“重,旣虞而埋之”云:“重,直龍反”,讀為zhonɡ)。設“重”的時間是在對死者進行初步斂衣之後。人死後,先進行沐浴、飯含,設掩、瑱、幎目等儀節,“乃襲三稱”衣服,再用“冒”對其進行全部包裹。至此,死者的容貌不能復見,故設“重”以憑其神。 “重”是用木雕鑿而成。儀禮·士喪禮:“重木,刊鑿之。甸人置重于中庭,三分庭一在南。”鄭玄註:“木也,懸物焉曰重。刊,斫治,鑿之為縣簪孔也。士重木長三尺。”……“重”的高度因貴族的等級而有別。賈公彥疏云:“云‘士重木長三尺’者,鄭言士重木長三尺,則大夫以上各有等,當約銘旌之杠,士三尺,大夫五尺,諸侯七尺,天子九尺。”清 張惠言儀禮圖云:“重之下,宜為柎,乃樹之。”因“重”最初放置在殯宮庭中,並隨著喪葬儀程的進展而挪動位置,所以“重”之下有“柎”,卽底座,“重”樹立在底座之上。 “重”的用途是依附死者之神。禮記·檀弓下:“重,主道也。”鄭玄註:“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孔穎達疏云:“故于此為重,以存錄其神也。”儀禮·士喪禮:“祝取銘,置于重。”賈公彥疏云:“今且置于重,必且置于重者,重與主皆是錄神之物故也。”清方苞儀禮析疑·士喪禮對設重的意圖解釋得更清楚:“旣襲設冒,親之形容,不可復見,故設木于中庭,使神依焉。”因死者已經衣斂,接下來還要進行小殮、大殮儀節,並最後斂入棺中,死者的容貌不能復見,所以以“重”來象徵死者的神靈。 前五字是器主之名稱,後兩字研究者多認為是“鎮墓獸”自名,或認為是食鬼之神“宛奇”。如果將後兩字解釋為“鎮墓獸”自名,從前後語句的修辭上是有問題的,……如“宛奇”之神靈不會是“曾仲”此人的,如依以往研究者將“鎮墓獸”解釋成“山神”“虎神”“龍神”或“土伯”“方相氏”等,從語句上看更不通,因這些“神靈”更不會為墓主所專有。因此,“且”不會是所謂“鎮墓獸”的自名,而應是楚式“重”之自名。“且”之“且”,原報告釋為“祖”,賈連敏釋為“詛”,應以釋“祖”為是,是子孫晚輩對死者的尊稱……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云:“‘,種也’,齊風毛傳曰:蓺猶樹也,樹、種義同。‘从丮坴’,會意,土部曰:坴,土塊。‘丮持種之’,……儒者之于禮樂射御書數,猶農者之樹埶也。詩曰:‘我埶黍稷。’”根據許慎、段玉裁依周代詩經中所用“”字的解釋,“”為會意字,意卽手持物種入土中。這與“重”在喪葬儀程中“樹”立于殯宮庭中,最後又將其埋入土中之意相同。楚人大概就是根據此神靈所憑依之物要隨死者葬入地下之意而尊稱其為“且”的。因此,“祖”卽“祖重”,楚人稱“祖”,如依周禮可稱“祖重”。“曾仲之且”所表達的意思為:此物是“曾仲”神靈所憑依的“祖”,卽“祖重”。只有這樣解釋,語句纔通,也符合喪葬禮制中設“重”之意。 以往將此物命名為“鎮墓獸”,是因為戰國時期盛行面目恐怖的獸面形一類,並且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發現的均是此類型,故學術界稱其為“鎮墓獸”,但從前文對“鎮墓獸”形式的分析看,獸形的一類是從人形的一類分化出來的,之所以演化出這一分支,與當時人們對死後的觀念認識有關。(摘引自:高崇文楚“鎮墓獸”為“祖重”解,文物2008年第9期) 案:據文獻記載,喪禮用以懸鬲之木架。鬲中盛粥,謂之重鬲。銘亦加于重。置于中庭。在未葬前,以重作為神主,葬後另立主,卽埋重于祖廟門外。重,代替神主,故士喪禮云:“祝取銘置于重。”因銘旌上有死者之名,故將銘旌樹于重之旁。儀禮·雜記:“重,旣虞而埋之。”鄭玄註:“就所倚處埋之。”葬前遷柩朝祖時,重也遷于祖廟,故孔穎達疏:“註‘就所倚之處埋之’,謂於祖廟門之東也。”
江陵九店M617出土
簋
□爵
父辛簋
父己簋
埶父己觶
公盨
埶 觚
盠 尊
其簋
父鼎
馭簋
毛公鼎
番生簋
叔夷鐘
蔡侯殘鐘
編鎛庚
曾仲鎮墓座
鳥虫篆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