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剌,戾也。从束,从刀。刀者,剌之也。”
【釋形】
剌,甲骨文
、
,于省吾殷契駢枝:“剌,係形聲字。應从刀,
(là)省(聲)。”徐灝說文解字註箋:“以刀破束,卽是剌之本義。”金文正體與甲文相同,束或作柬、東,皆因形近並同从束相關。从束(或柬),从刀會意,表示木(植物、莊稼)用繩索之類綑縛,其物束成綑運回後,用“刀”割斷所綑束的繩索。故本義為割開,劃斷。因綑縛,與割斷之束物而散開,其意相反,亦又引申為違背義。
【釋義】
1.là盧逹切
(一)人名。剌鼎:“王易(賜)剌貝卅朋。”
2.liè 良薛切
(二)通“烈”。
(1)對先祖之美稱。師
鼎:“小子夙夕尃由先且(祖)剌(烈)德。”這是說:
早晚勉力遵行先祖美德。
(2)顯赫,光明。
簋:“用康惠朕皇文剌且(祖)考,其各(格)前文人。”參見“剌且”詞釋。
(3)功業。史牆盤:“
寧天子,天子.JPG)
文武長剌(烈)。”胤嗣.JPG)
壺:“以追庸(誦)先王之工(功)剌(烈)。”詩經·周頌·武:“於皇武王,無競維烈。”毛傳:“烈,業也。”謚法:“有功安民曰烈,愎佷遂過曰~,不思忘愛曰~。”爾雅·釋詁:“烈,業也。”
(三)通“列”。中山王
鼎:“剌(列)城
(數)十。”列城,卽眾城。史記·楚世家:“得列城而不敢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