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zhèng政)之盛切

說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

【釋形】

正,甲骨文聞一多古典新義璞堂雜識·:“以書之例言之,正當云‘从止一聲’。古丁字也。”還見有釋為从止(趾),从□。□,表示城邑,會為“征”之初文。案:其實上部从“口”者,與甲文“足”字形同。是“人”之體態端正姿勢,為其描摹對象。其上部本从一粗圓點,表示人之頭部,下部从“止”,卽趾。由于甲骨寫刻不便,多用線條描畫,而又不便于寫成規范圓狀,故有的甲文形體作成“□”。金文形上部多从一粗點狀,下部乃从止。金文有从囗,从二足,是描摹于人之兩足之象意,形與甲文“圍”相似。“正”字最基本的意思有端正、垂直、恰如其分。

人“立正”站立,頭與兩腳間形成一端正之“筆直”,當是端正、正直義;當人之“立正”時使腳(兩腳並齊之縫)與頭成一筆直線,卽自然會使人之筆直與地面(或站立之處)形成一垂直角度,故又有“垂直”義;當人之“立正”且達到筆直,兩腳並齊,使人的頭部正中筆直垂下之兩腳並齊之間(腳與腳之中間)必有縫,是在“正當中”;人頭之中間(或說鼻子為中)筆直之下垂與兩腳並齊,恰好是其兩腳之縫,故又有“恰如其分”義。可見,古人造字之何等的惟妙惟肖。金文或从止,从二(卽上),是說文古文之正。人之最下端處是腳,而最上端處是頭部。故金文从“二(上)”者,足以可證其上部之囗或、一,均表示人的頭部,作“一”橫畫,或作“□”者,如“天”字,本為人伸展開兩胳膊形,甲文上部有从“□”者,金文亦有作从“一”畫者,可為之證。

再看“征”字,金文从彳或从辵、从正。“正”,此亦表示人,而又非通常表示“人”之字形,而是有規則之“人”形,其與“彳(辵)”會意,示人之端正行走,卽軍旅,表示軍隊出征、征伐之意。其从“正”,當以“人”之體態、姿勢為構意,是古人造字之初衷,卽人的姿態端正的象形字:①甲文“足”字與金文“正”字有形同者;②說文之古文从二、从足;③“乏”字下部乃从止(足),見“乏”字條。此諸方面可為之參證。

【釋義】

1.zhèng之盛切

(一)正,於偏相對。兆域圖:“正奎宮。”

(二)正直。毛公鼎:“無唯正昏,引其唯亡智,迺唯是喪我或(國)。”首句吳大澂說:“無有正直與昏庸之別。”意卽不分正直與昏庸,一唯王意是從。管子·權修:“凡牧民者,欲民之~也。欲民之~,則微邪不可不禁也。”

(三)正當,正式。:“氒(厥)非正命,廼敢疾(訊)人,(則)唯輔天降喪。”“厥非正命”,卽沒有正當的命令。論語·子路:“名不~則言不順。”

(四)通“政”。政令,政策。大盂鼎:“王曰:‘盂!若茍(敬)乃正,勿灋(廢)朕令(命)’。”戰國策·秦策三:“臣聞明主蒞~,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

(五)整治。大盂鼎:“匍(敷)有四方,(畯)正氒(厥)民。”管子·重令:“此~天下之道也。”

(六)正定,確定。散氏盤:“正履舍散田:(司)土(徒)屰(逆)寅、……。”此云:參與人交付人田地之事並勘定田界的有:司徒屰寅。正,玉篇:“定也。”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五音。”

(七)長官。五祀衛鼎:“正迺訊厲曰:‘女(汝)貯田不(否)?’”毛公鼎:“善效乃友正,母(毋)敢(湎)于酉(酒)。”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陶~,以服事我先王。”又隱公六年:“九宗五~、頃父之子嘉父逆(迎)晉侯,納諸人謂之鄂侯。”:“五正,五官之長。”爾雅·釋詁:“正,長也。”:“謂官長。”

(八)匡正。:“女(汝)……引正乃辟安德。”句意為:對于其君之德行多所引導、匡正。

2.zhēng 諸盈切

(九)通“征”。邐鼎:“隹(唯)王正(征)井(邢)方。”小臣艅尊:“隹(唯)王來正(征)人方,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

3.shèn 時刃切

(十)地名。在今河南慎陽北。正陽鼎:“正昜(陽)。”正通“慎”,正昜慎陽漢書·地理志汝南郡,“慎陽,慎,治。”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1: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