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形】
妦,甲骨文,从女,丰聲。其右部本為甲文之“封”字。丰,封本為古今字。金文亦與甲文同,只是由左右結構更作上下結構而已。召尊銘之“黃”前一字,唐蘭釋為“妦”,而諸家所釋不一,然從君夫簋字用義看,當釋“妦”。揚子方言:“凡好而輕者,趙、魏、燕、代之間曰妦。”或作。,集韻:同“妦”。
【釋義】
(一)通“奉(妦,讀fèng)”,奉揚。君夫簋:“君夫敢妦(奉)揚王休。”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奉揚夫子之丕顯休命。”
(二)馬名。召尊(卣):“甲午,白(伯)懋父睗(賜)召白馬、妦黃、髮(微),用□不召多,……”妦黃,唐蘭釋“妦,馬名”,白川靜釋“敏黃”,馬承源等釋“每(脢)黃,馬背色黃。”“髮為馬鬃,微借為黴,指馬鬃黑色。”白冰案云:“張振林師說:‘黃背黑鬃之馬,就不能稱為白馬了。’”白冰先生認為白川靜釋“敏黃”作馬名,從唐蘭認為是兩匹馬,髮微也是馬名。
(三)人名。女妦簋:“女(母)妦乍(作)(簋)。”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