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尸,陳也。象臣之形。凡尸之屬皆从尸。”
【釋形】
尸,甲骨文、、,金文亦然,象人屈膝蹲踞之形。卜辭用有祭牲意:“丁未,用十尸于丁,卯一牛。”(合集828)此後一丁,卽神祖名,卯,卽用牲法。尸、牛均為祭牲品。文獻有用為神主,楚辭·天問:“載∽集戰,何所急!”洪興祖補註:“尸,神象也。”古代(起源于夏商時代)祭祀神靈時,要由生人充當祖先的“尸”,去接受百官的祭拜。“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漢書·朱云傳)這便是後來“尸位素餐”成語的由來。故尸引申為代替死者受祭的活人,卽“假屍”。儀禮·士虞禮:“祝延∽。”鄭玄註:“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繫,立尸而主意焉。”公羊傳·宣公八年:“祭之明日也。”何休註:“禮,天子以卿為尸,諸侯以大夫為尸,卿大夫以下以孫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西周金文之“尸”用為“夷”,古代中原地區統治者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貶稱為尸(夷)。銘文讀yí音。
【釋義】
(一)我國古代中原地區統治者對東方少數民族的泛稱。鼎:“隹(唯)周公于征東尸(夷)、豐白(伯)、尃古、咸𢦏。”競卣:“命伐南尸(夷)。”鐘:“(子)廼遣來逆卲(昭)王,南尸(夷)東尸(夷)具(俱)見,廿(二十)又六邦。”師簋:“正(征)淮尸(夷)……毆孚(俘)士女牛羊,孚(俘)吉金。”敔簋:“王才(在)成周,南淮尸(夷)殳,內(入)伐昴、參原(或泉)。”尸,文獻作夷,後漢書·東夷傳:“至于仲丁,藍夷作寇,自是或服或畔三百余年。武乙衰政,東夷寖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管蔡畔周,乃招誘夷狄,周公征之,遂定東夷。”西周史云:“今遼寧、河北、山東沿海一帶,原來都是夷族分布之區域。”“秦和趙,都是嬴姓,原來也是東夷。”“商代晚期確是‘東夷’寖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從今泰山以東,濟水以南,直到淮水流域,全是東夷分布的區域。等到管叔、蔡叔聯合武庚反叛,招誘夷狄,奄、蒲姑等東夷都參加了叛亂。逸周書·作雒解說周公‘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孟子·滕文公下又說周公‘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說明當時在今山東半島,東夷的支族眾多。”
(二)古國名。作冊睘卣:“王在,王姜令乍(作)冊睘安尸(夷)白(伯)。”夷伯,夷國君長。左傳·桓公十六年:“衛宣公烝于夷姜。”又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杜預註:“夷國在城陽莊武縣。”卽今濮陽。疏引世本云:“夷,妘姓。”今河南濮陽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南和東南部于山東的東明、荷澤、鄄城隔黃河相望。國語·周語下:“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後,逢公之所憑神。”韋昭註:“大姜之祖有逢伯陵也。逢公,伯陵之後,大姜之姓,殷之諸侯,封于齊地。”山東通志謂逢陵城在今山東淄州廢治西南十里,在今青州西。唐蘭云:“看來姜姓的夷國,春秋時已經併於齊國,或是齊的附庸了。”另參見東夷、淮夷條。
(三)人名。尸曰簋:“尸(夷)曰乍(作)寶。”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