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或 |
字源 | 或(yù郁)于逼切( 說文:“或,邦也。从□,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釋形】 或,甲骨文 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鄭玄註:“營謂丈尺其大小。天子十二門,通十二子。”營國,謂營王都。周禮·春官·典命:“上公九命爲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爲節。侯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爲節。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五爲節。”鄭玄註:“國家,國之所居,謂城方也。公之城蓋方九里,宮方九百步。侯伯之城蓋方七里,宮方七百步。子男之城蓋方五里,宮方五百步。”賈公彥疏:“案書·無逸傳:‘古者百里之國,九里之城。’註:‘玄或疑焉。周禮匠人營國,方九里。謂天子之城,今大國與之同,非也。然則大國七里,次國五里,小國三里之城爲近可也。或者天子實十二里之城,諸侯大國九里,次國七里,小國五里。’如是鄭自兩解不定。”考工記·匠人與典命兩説不同,其實均爲計其約數,據古籍所載,周天子與大國之都,約方九里,其次國五、六里,再其次則三、四里。逸周書·作雒解:“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六百二十丈。”則正合方九里。續漢書·郡國志劉註引帝王世紀説成周云:“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則合方八里弱。又今據西周都城豐、鎬遺址考古資料,豐邑總面積約六平方公里,鎬邑總面積約四平方公里。合古尺比較,則鎬邑遺址較近於考工記所述方九里,豐邑略大于古方九里。此爲天子國都之大概情況。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一雉長三丈,三百雉,九百丈,適足五里,是鄭國都約方五里,爲中等侯國之都。孟子·公孫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此三里爲小國之國都。天子都城有十二門,諸侯國都或少于十二門。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毋出九門”,與考工記十二門又不同。參男字條之“九服圖解”。(見1601頁) 【釋義】 1.yù雨逼切 (一)疆界,境地。毛公鼎:“康能四或(域),俗(欲)我弗乍(作)先王憂。”文獻作域,詩經·商頌·玄鳥:“肇域彼四海。”集傳:“域封境也。”漢書· 2.guó古或切 (二)邦國(或,典籍訓“邦國”義,仍讀yù),亦卽諸侯國。保卣:“乙卯,王令保及殷東或(國)五侯, (三)人名。或鼎:“或乍(作)父丁寶 3.huò胡國切。 (四)通“有”。五年琱生簋:“余或(有)至(致)我考我母令(命)。”李學勤先生云:“‘或’與‘有’通,在此訓為‘能’。” (五)有。齊鎛:“勿或俞(渝)改。”詩經·召南·殷其靁:“何斯違斯,莫敢∽遑。” (六)副詞,又。 【字例】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