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yù郁)于逼切()

說文:“或,邦也。从□,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釋形】

或,甲骨文,从□,从戈會意。□,表示區域、范圍,以戈守之。意為戈守之城邑,亦卽國,古國訓城、郭。金文表示國都形符作“”“”,上下,或上下、左右標“一”,以示疆域范圍。或增从“邑”,是以字從意。古代之國,有方國、諸侯國,以城邑范圍、地域范圍封土為界,亦稱封國。故為象意字。

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鄭玄:“營謂丈尺其大小。天子十二門,通十二子。”營國,謂營王都。周禮·春官·典命:“上公九命爲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爲節。侯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爲節。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五爲節。”鄭玄:“國家,國之所居,謂城方也。公之城蓋方九里,宮方九百步。侯伯之城蓋方七里,宮方七百步。子男之城蓋方五里,宮方五百步。”賈公彥:“案·無逸傳:‘古者百里之國,九里之城。’:‘玄或疑焉。周禮匠人營國,方九里。謂天子之城,今大國與之同,非也。然則大國七里,次國五里,小國三里之城爲近可也。或者天子實十二里之城,諸侯大國九里,次國七里,小國五里。’如是自兩解不定。”考工記·匠人典命兩説不同,其實均爲計其約數,據古籍所載,天子與大國之都,約方九里,其次國五、六里,再其次則三、四里。逸周書·作雒解:“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六百二十丈。”則正合方九里。續漢書·郡國志帝王世紀成周云:“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則合方八里弱。又今據西周都城遺址考古資料,邑總面積約六平方公里,邑總面積約四平方公里。合古尺比較,則邑遺址較近於考工記所述方九里,邑略大于古方九里。此爲天子國都之大概情況。左傳·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一雉長三丈,三百雉,九百丈,適足五里,是鄭國都約方五里,爲中等侯國之都。孟子·公孫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此三里爲小國之國都。天子都城有十二門,諸侯國都或少于十二門。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毋出九門”,與考工記十二門又不同。參男字條之“九服圖解”。(見1601頁)

【釋義】

1.yù雨逼切

(一)疆界,境地。毛公鼎:“康能四或(域),俗(欲)我弗乍(作)先王憂。”文獻作域,詩經·商頌·玄鳥:“肇域彼四海。”集傳:“域封境也。”漢書·玄成傳:“無媠爾儀,以保爾域。”:“域,謂封邑也。”

2.guó古或切

(二)邦國(或,典籍訓“邦國”義,仍讀yù),亦卽諸侯國。保卣:“乙卯,王令保及殷東或(國)五侯,(誕)兄()六品,蔑曆于保,易賓。”唐蘭說:“據逸周書·作雒解周公東征平定管蔡叛亂後,‘俾康叔宇于,俾中旄父宇于東,’中旄父卽是微仲,東是相土之東都,當時還沒有建兩國,只是派兩人留守罷了。東征時,太公望大概還是當主要將領的,所以打下奄國時就由周公的兒子伯禽駐守,打下蒲姑時就由太公的兒子呂伋駐守,而打下豐國時就由文王的庶子豐侯來駐守,……等到成王封建諸侯的時候,就從這些旣成事實出發,封康叔,改稱衛國,實際上由康伯髦為第一代諸侯;封仲旄父於東,改稱宋國,就是微仲;封周公;改稱魯國,實際上伯禽纔是第一代諸侯;封太公望薄姑,改稱齊國,實際上呂伋纔是第一代齊侯;衹有豐侯的封於,還用原來的國名。這都是在新得土地上建立的諸侯,所以稱為東國五侯。”

(三)人名。或鼎:“或乍(作)父丁寶(尊)彝。”,是父丁之子。

3.huò胡國切。

(四)通“有”。五年琱生簋:“余或(有)至(致)我考我母令(命)。”李學勤先生云:“‘或’與‘有’通,在此訓為‘能’。”

(五)有。齊鎛:“勿或俞(渝)改。”詩經·召南·殷其靁:“何斯違斯,莫敢∽遑。”

(六)副詞,又。:“白(揚)父迺或(又)吏(使)牧牛誓,曰:……。”裘衞盉:“矩或(又)取赤虎兩、兩、一,才(在)廿朋,其舍田三田。”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旣立之監,∽佐之史。”

【字例】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