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yí怡)魚羈切)

說文:“宜,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聲。,古文宜。,亦古文宜。”

【釋形】

宜,甲骨文,本為象形字,象肉塊置於“且”上之形。形似二塊肉,卽兩塊半邊肉,似置肉于器,示陳設牲祀於且(祖)先神靈。金文或與甲文形同,或从宀,从肉(或二塊肉形),由以形表意,變作以字表意。从宀者,是小篆所从“宀”的直接來源。

金文編云:“疑與俎為一字。儀禮·饗飲酒禮‘賓辭以俎’,:‘俎者,肴之貴者。’:‘女曰:雞鳴與子宜之’。:‘宜,肴也。’又爾雅·釋言:‘宜,飲酒之肴也。’俎、宜同訓肴也。可證古璽:宜民和眾作封泥春左園作,尚存俎形之意,與氏說異。”其析言之俎的金文形與宜顯然有別,俎為切肉之形,引申為祭器。宜為放置、陳設祭牲之品,因以為祭祀。于豪亮孫稚雛謂金文另有俎字作(),“俎是切肉之器,而宜則象陳肉於俎上之形。”

【釋義】

1.yí魚覊切

(一)祭名。亦用牲法。卜辭:“辛未貞:禾于河,三牢,沉三牛,宜牢?”(合集32023)四祀其卣:“乙巳,王曰:‘(尊)文武帝乙宜。’”天亡簋:“文王德(?)在上,不(丕)顯王乍(作)省,……丁丑,王卿()大宜。”爾雅·釋天:“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謂之∽。”邢昺:“其祭之名謂之為宜。”尚書·泰誓上:“∽于冢土。”偽:“祭社為宜。冢土,社也。”

(二)適宜。貉子卣:“王牢于,咸宜。”秦子戈:“左右巿,用逸宜。”韓愈進學解:“長通于方,左右具∽。”

(三)地名。亦諸侯國。宜侯:“王立(位)于宜,入土(社),南鄉(嚮)。王令虞侯曰:!侯于宜。”楊寬西周史云:“宜侯所封的宜(今江蘇丹徒)可能就是的始封地。”

(四)地名。(1)王何戈:“宜安。”史記·趙世家幽繆王“三年,赤麗∽安。”在今河北藁縣西南。(2)宜章矛:“宜章。”讀史方紀要:“∽章郴縣地,蕭銑義章縣。”戰國黔中郡地,長沙郡桂陽郴縣地。在今湖南桂陽東南。(3)宜陽右倉簋:“宜陽右倉。”宜陽右蒼鼎:“宜陽右蒼。”戰國策·東周策:“∽陽城方八里。”又秦策一:“新城∽陽。”在今河南宜陽西部,洛河中游。

(五)人名。戍甬鼎:“王令宜子西方于省。”

2.yì宜寄切

(六)通“義”。

(1)禮宜,卽禮義。禮節、禮義道德規范。中山王:“郾(故)君子、新君子之,不用豊宜(禮義),不(顧)逆(順),(故)邦(亡)身死,曾亡夫之(救)。”宜,經籍多作“義”。“義”指事之合宜當行,故“義”與“宜”詞義相通。國語·晉語四:“守天之聚,將施於∽。”韋昭:“宜,義也。”史記·太史公:“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戰國策·趙策三:“彼,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2)合乎道德、正義,堅守正義。中山王:“隹(唯)(德)民,隹(唯)宜(義)可(張)。”末句意:只要行施正義就能使國力增強。中山王:“以征不宜(義)之邦。”左傳·成公二年,“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

3.cú昨胡切

(七)通“”,典籍作“徂”,往。般甗:“王宜人方無敄,咸,王商(賞)乍(作)冊般貝……”宜,義與同,或作徂。詩經·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9 0: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