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撻,鄉飲酒,罰不敬,撻其背。从手,達聲。 古文撻。周書曰:‘以記之。’”
【釋形】
,西周早期金文从攴,从,亦聲。說文:“,所以驚人也。从大,从。一曰:大聲也;一曰:讀若瓠。一曰:俗語以盜不止為。,讀若。尼輒切(niè)。”,古音娘紐葉部;撻,透紐月部;娘、透同為舌音,故“”以“”為聲。,甲文、周初金文象手腕戴梏形,隸變俗作“幸”,其與說文之古文“”从“幸”同。金文圉、執、拲等皆从,與“攴”合構,會為擊打,鞭打罪人之義。集韻:撻,“古作。”據此,與說文“撻”相對應。,今亦作。或讀為盩,說文·部有“盩,引擊也。从、攴,見血也。張流切(zhōu)”,其“引擊也”與“撻”,撻其背,意相同。又弦部有“,戾也。……讀若戾。郎計切(lì)”。是盩省之皿,徐鉉等說:,“盩義為打罪犯而見血,正是暴戾之意。”是,說文之撻、盩、相通之證。另見“盩”字條。
【釋義】
(一)通“戾(,同盩,讀lì)”,至也。史頌鼎:“帥(率)(堣、偶)(盩)于成周。”此,與史頌簋作盩,用意同。詩經·小雅·采菽:“優哉游哉,亦是戾矣。”毛傳:“戾,至也。”又魯頌·泮水:“魯侯戾止。”毛傳:“戾,來也。”,銘文用與盩同,盩是之省形,說文,“讀若戾。”戾,來紐半舌音,質部字;,从聲,讀若籋,娘紐舌音,葉部字;來、娘發音方法同為次濁,故、戾得相通。
(二)通“調(,讀tiáo)”。趙十八年建信君鈹、七年陽安君鈹:“齋”。邙皮戈:“冶澤齋(劑)。”齋,讀“調劑”,指金屬原料之配製、配伍。淮南子·本經訓:“煎熬燔炙,調劑和適。”呂氏春秋·節喪:“蹈白刃涉血盩肝。”註:“盩,古抽字。”因“抽打”“擊撻”,抽、撻意同。有說“”為“抽”之初文。抽、調音近相通。說文:“,草木實垂然。象形。讀若調。徒遼切(tiáo)。”(逌),正韻:“于求切。音由。”字彙補:“逌,古由字。”據此抽从“由”,逌从“”讀若“調”,是、調相通之證。
(三)人名。令鉞:“,令。”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