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zēng增)昨稜切

說文:“曾,詞之舒也。从八,从曰,聲。”

【釋形】

曾,甲骨文,上从八(),示蒸汽升騰分散而出,下从田(或曰),表示甗器,象形。金文中甗字與甲文全同。或上部與甲文形同,下部益“()”,以示箅下之底層為盛水器。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曾卽若甑之初文,象形。……甑甗以炊飯,與鼎以烹肉同。其器下體承水,上體盛飯,中設一箅,金文曾字从田卽象其形。”曾有箅,分上下層(或幾重),下置盛水炊器,猶今之“烝籠”,故曾字引申出“增加”義。曾侯字是鳥虫書。

【釋義】

1.zēnɡ昨稜切

(一)增加。曾侯乙磬:“濁之商曾(增)。”“(新)鐘之(徵)曾(增)。”“新鐘之大宮曾(增)。”核心階名商、徵、宮後綴“曾”字,借以表示商、徵、宮下方的大三度音。衛簋:“王曾(增)令衛,易(賜)赤巿攸勒。”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二)古國名。姓。曾大保盆:“曾大保叔,亟用其吉金,自乍(作)旅盆。”中甗:“王令中先省南國行,(位)在(曾)。”

楊寬西周史第五編,第二章:曾國之謎解釋云:“劉節壽縣所出楚器考釋(收入古史考存),根據安徽壽縣朱家集楚王墓出土曾姬壺,指出曾國之外,另有曾國是正確的。曾國不知在何處。”又補記:“曾國有兩支,”云:“世本記:‘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六年滅之’(通志·氏族略卷三引)。……國語·鄭語韋昭也以為繒國姓。世本曲烈’可能是‘烈曲’之誤。……春秋·襄公四年:‘人滅。’這個鄫國在今山東棗莊東,蒼山西北。”

“至于在今河南湖北間的南陽盆地南部和湖北棗陽隨州一帶出土的許多曾國銅器,當是另一個曾國,就是文獻所說和申侯西戎一起滅西周鄫國。這個曾國原是的後裔。也是姓。這個曾國西周時代確實存在。周昭王時的中甗載:‘……行,(位)在(曾),史兒至,以王令(命)曰:余令女(汝)史(使)小大邦……中省自方,復造□邦。’這是說周王命令巡省南國,先行,駐留在史兒趕到,帶來王命,命出使大小各國。就是其中一國。這個曾國在今河南方城,與申國(今南陽西北)鄰近。中甗所說‘南國’就指南陽一帶。這個曾國旣然是姓,可知絕不可能是姓的隨國。”

曾孟嬴:“曾孟嬴自乍(作)行,則永祜福。”此銘於2002年末至2003年初,出土於湖北棗陽市郭家廟曾國墓地。是春秋早期之器銘。依楊寬所說之西周鄫國。由2011年,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的發掘,曾侯諫:“(曾)侯諫乍(作)寳彝”等銅器銘文,有專家進一步考定當為“”姓曾國李學勤先生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筆談中說:“自上世紀70年代,湖北隨州(當時稱隨縣)擂鼓墩一號大墓發掘以來,學術界就所謂‘曾國之謎’有很多探索和討論。我個人主張青銅器銘文中的曾國就是傳世文獻裏的隨國,……”

黃鳳春陳樹祥凡國棟湖北隨州葉家山新出西周曾國銅器及相關問題一文中說:“盡管隨州葉家山的這批銅器上現暫時沒有發現帶‘姬’姓的銘文,但仍可認為是。理由有三:一是本次銅器銘文的‘曾’字下皆不从日,與安州六器及靜方鼎上所見的曾字寫法完全相同;二是大量西周晚期至戰國早期的遺物都出土在東及北這一區域,不可能在西周早期是另一姓氏的曾國,而到西周晚期為曾國所替代;三是鄂侯銅器群和曾侯銅器群相繼在隨州被發現,說明西周早期都位于東,與諸多昭王南征銅器銘文可對應。”(據文物,2011年11期)

2.zènɡ昨亙切

(三)通“贈”。贈送。匍盉:“青公事(使)(司)史(使),曾(贈)匍于柬麀、韋兩、赤金一勻(鈞)。”

3.cénɡ昨棱切

(四)副詞。乃,或則也。中山王:“(故)邦(亡)身死,曾亡(一)夫之(救)。”韻會:“曾,乃也,則也。”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4: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