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朝,旦也。从倝,舟聲。”
【釋形】
朝,甲骨文
、
,从日、从月、从二屮(艸)會意,示日升於地面草木叢中,而月亦將落入於草木之中,月光欲落下日欲出來。義為朝暮之朝,卽早晨。金文較甲文形已化變,从日、从二屮(艸),从月更換爲从河流之形,表示太陽从艸叢、海河水平面上將欲升起。由於意符或从河流之形,陳侯因
錞字便作从水,卽作“
”,後又加“月”為潮,潮是朝、
所孳乳。舟與水意近,故小篆又演化為从“舟”亦表聲,作“
”,而隸變俗寫又回到初文作“月”。
【釋義】
1.zhāo陟遙切
(一)早晨。利簋:“珷(武)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貞)克聞,
(夙)又(有)商。”爾雅·釋詁下:“朝,早也。”論衡·命祿:“日~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
2.miào 眉召切
(二)通“廟”。供祀祖宗的房屋。
鼎:“戊寅,王各(格)于大朝(廟)。”大朝,卽太廟,太祖之廟。詩經·大雅·思齊:“雝雝在宮,肅肅在廟。”先前古人把廟與宮室同設,卽建造於一起,常常把廟稱為宮,也稱室。又稱寢,如周禮·夏官·隸仆所言有五寢、小寢、大寢,都是指廟。又因為廟堂是舉行大典和宣布大事的場所,猶若朝廷,亦稱為朝,故庙字金文从广,从“朝”作“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