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棺,關也,所以掩尸。从木,官聲。”
【釋形】
棺,金文从木,从亙會意,亙(xuān)亦聲。亙:甲文
,本為回漩之象形,金文“宣”字从亙,作
,从亙的形同。金文省之一橫畫作
。左側之上下皆重圍,右側僅留一口,其與“木”會意,表示其圍成長方形的器物,是以木為材質,一側留一口,示宣泄義,或以示裝殮屍體之口。隸作
,亦是“桓”字。說文:“桓,亭郵表也。从木,亙聲。胡官切(huán)。”徐鍇云:“(亙)回的意思是風打旋地刮,以此來宣泄陰陽之气,使之達到平衡。”此“宣泄陰陽之气”句意,宣泄,意爲疏通、疏散、調理、協和陰陽之气,當亦是埋葬屍棺,是選“風水”、採“陰宅”墓穴之地,以利於“宣泄”陰陽之气的原因之所在。故“棺”字,此从之“官”,初本非官吏之官字,應源於“宣”字,是金文作“
”从
增“宀”旁,表示屍棺(棺材),是為“宣”字,官吏之官,本从
,隸變二字形相混。宣从亙聲,古讀“古鄧切”,為見紐,官讀“古丸切”,亦為見紐。又宣讀“須緣切”,與“官”讀“古丸切”,古同為元部字。推測“
”左旁隸變爲“亙”,“棺”本源于从“宣”,而其後从“官”聲,是从“宣”的聲符更旁字。因該字隸變作“棺”,而後又有之“楦”字,當製鞋的模型講,是後造字,與“
”“棺”無涉。
【釋義】
棺材。中山王
兆域圖:“丌(其)萆(椑)桓(棺)中桓(棺)眂
后。”文獻作“棺”。荀子·正論:“太古薄葬,~厚三寸,衣衾三領,葬田不妨田。”後漢書·王符傳:“桐木為~,葛采為緘。”
【字例】
.JPG)
中山王.JPG)
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