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殽,相雜錯也。从殳,肴聲。”
【釋形】
戰國金文“
”字,从厂、从
,是殽之異文,
从“刀”,刀與“殳”意近。从肴,其从有,有从肉,肉成為“餚”,必首以刀切之,故以字從意作从“刀”。从“厂”同“宀”,猶古文
,正字通“與居同”,廣韻·真韻:“寴,古文親也。”
,玉篇:“古文段”。例之
應爲
字。左傳·宣公十六年:“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殽烝。”杜預註:“烝,升也,升殽于俎。”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殽核維旅。”毛傳:“殽,豆實也;核,加籩也。”鄭玄箋:“豆實,菹醢也;籩實,有桃梅之屬。凡非穀而食之曰殽。”此義與“
(
)”之構形造意正相因。用為菜肴義,讀yáo音。
【釋義】
肉,菜餚。東陵鼎蓋:“東陵
(殽、餚),大右秦。”殽,或作肴,楚辭·招魂:“肴羞未通。”註:“魚肉為肴。”詩經·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
【字例】
.JPG)
東陵鼎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