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yì溢)伊昔切

說文:“益,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
 【釋形】
 益,甲骨文(5)、(393),以形表意,象皿器中水滿外溢之形。金文有兩體:一體上部乃水之省變為从“八”,从皿,或皿之上方中間標一小粗點,以示水滴,會為水於“皿”中甚滿而外溢流出,故从八,表示分流出。何簋銘字象皿器形惟與右側邊緣處呈一豁口,其顯傾側是以形表意,示溢流之義。益為溢的初文。
 另一體尸伯簋類字,於“益”之古文“”的下部形近。右上方有一圈狀,表示容水器物,猶如“皿”,以其器傾側之形,左右呈兩條溢流的水瀉狀,表意為水滿外流。呂氏春秋·察今:“澭水暴~,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此用為水漲義,是其引申義。
 【釋義】
 1.yì伊昔切
 (一)通“鎰”,重量單位。古代用為二十兩為一益。平安君鼎:“一益(鎰)十釿四分釿之冢(重)。”國語·晉語二:“黃金四十鎰,…請納之左右。”韋昭:“二十兩為鎰”。有說二十四兩為鎰。孟子·公孫丑下:“於,餽七十鎰而受。”趙岐:“古者以一鎰為一金,一鎰是為二十四兩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溢”字云:“按二十四兩為鎰,‘二十四’乃涉禮經二十四分升而誤也。”
 (二)容量單位。少府盉:“容一斗二益。”安邑下官鐘:“大斛一斗一益少半益。”戰國史:“‘益’是‘斗’以下單位,該與‘升’差不多。‘斛一斗一益少半益’,應解釋為‘十一斗一升又三分之一升’。”
 (三)人名。師永盂:“益公內(入)卽命于天子。”畢鮮簋:“畢鮮乍(作)皇且(祖)益公尊簋。”倗伯偁簋:“益公蔑倗白(伯)偁曆,又告令金車旅。”為公稱者,是時王的執政大臣。楊亞長再說金文所見之益公——兼與韓巍先生商榷云:“從現有金文資料來看,西周時期應當至少有兩位被稱作益公的人,第一位益公氏家族的第二世先祖,此人名,字或謚稱益公,其主要活動在成王時期。第二位益公很可能就是畢益公,此人為氏,字或謚稱益公,其為文王之子畢公高之後裔,主要活動在恭王懿王之世,但此人的私名目前尚不清楚。”先生就對韓巍認為益公之“益”應當理解為族氏,作了反復引例論證,以為益公這一人名應與上舉穆公武公釐公、……及甲公乙公辛公等例子一樣,“益”字並不是氏名,而是溢美之詞。云:“引人關注的是,在畢姬墓中出土有一件倗伯偁簋,……我以為載有益公名字的銅器隨葬于畢姬墓中絕非偶然,而且銘文中還有益公蔑曆(勉勵)畢姬夫君倗伯偁的語句,理當說明益公與畢姬及其夫君的關係非同一般,我推測益公極有可能就是畢姬的父親,亦卽倗伯偁的老丈人。”(見考古與文物2009年5期)
 2.shì神至切
 (四)通“謚”,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班簋:“班非敢覓,隹(唯)乍(作)卲(昭)考爽,(益謚)曰大政。”讀本:“郭沫若認為,‘……“”卽或謚,號也。’……號曰“大政”乃祭器之名號。(班簋的再發現)’李學勤先生則認為,‘“爽”訓為明,“曰”訓為於,卽作昭考明謚於大政。“大政”為執政大臣之稱,……句意是說請於大臣,為其父作謚’(班簋續考)。”
 3.cì(舊讀sì)斯義切
 (五)通“易”,亦通“賜”。夷伯簋:“尸(夷)白(伯)尸(夷)于西宮,益(易、賜)貝十朋。”何簋:“隹(唯)八月(夷)殷年,公益(易、賜)何貝十朋。”此銘張光裕先生釋云:“‘益’,原銘書作‘皿’形,其實應為‘益’字簡寫,蓋‘益’‘易’古音同屬‘錫’部,故‘益’字可假為‘易’,讀為‘賜’。曩歲曾對布幣‘益’字予以釋讀,並結合汗簡‘益’字字形,以及叔德簋德簋德鼎所見‘賜’字書作‘益’,兩相參照下,認定金文‘益’字確可讀為‘賜’。而郭沫若陳夢家二位先生嘗以為‘易’乃‘益’字之簡化,然細察‘易’字三小點皆朝下,且其方向與‘益’字小點外溢正好相反,難以用簡化予以解釋。如今得見何簋銘文之構形,可證西周早期確有假‘益’為‘易(賜)’之用例。”(引自何簋銘文與西周史事新證文物2009年第2期)案:先生所釋可信,從夷伯簋之“益貝十朋”,亦可為之佐證,它銘多作“易(賜)貝某朋。”神禹銘:“曰:虔室(主)山蔍(麓),女(汝)弼益畐(福),利(朕)四行。”益福,猶言“賜福。”
 【字例】
 


 

何 簋


 


 

乖伯簋


 


 

師永盂


 


 

畢鮮簋


 


 

王臣簋


 


 

益公鐘


 


 

尸伯簋


 


 

敖叔簋蓋


 


 

春成侯壺


 


 

神禹銘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1: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