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ruò弱)而灼切

說文:“若,擇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釋形】

若,甲骨文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卷二·三謂:“若字象一人跪而理髮使順形,古有順義。”白川靜謂“若”字于甲骨文似一長髮老者雙膝跪地,雙手高舉,仰望天空,陷入忘我的意識而祈求神意之狀。金文增口,用以表示祝冊。女巫一面念誦祝禱之詞,一面狂舞漸入忘我之境聽憑神意,甲金文字形如實表現了這種情狀。故上天保佑曰“若”,是“諾”的初文。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此為叒之本義。”“金文叒或从口作(彔伯簋)、(昌鼎),為說文籀文所本,亦為經籍常用之若字所本。”說文“叒”字條下所列籀文,是金文若字的化變,應移置於“若”字條下作為古體重文。周易·:“出涕沱~。”阮元校勘記引陸德明經典釋文:“,古文若皆如此。”案:若是象人跪踞雙手抱頭於髮,以示逢遭極度憂傷之事,在祈禱求告于神,故金文或增之“口”。因祈禱所求,以企求順為義。

【釋義】

(一)順。卜辭:“辛丑卜,貞:帝若王。”(合集323)毛公鼎:“虩許上下若否,四方死(尸)母(毋)童(動)。”大史申鼎:“用征台(以)迮,台(以)御(賓)客,子孫是若。”詩經·大雅·烝民:“邦國~否,仲山甫明之。”:“若,順也。順否猶臧否,謂善惡也。”又“天子是~,明命使賦。”:“若,順。賦,布也。”:“是順從行其所為也,顯明王之政教,使群臣施布之。”爾雅·釋言:“若,順也。”

(二)諾(若,讀nuò),應答。卜辭:“王乍(作)邑帝若(諾)。”(九三)曶鼎:“則卑(俾)□(復)令(命)曰:‘若(諾)!’”戰國縱橫家書十八:“大后曰:‘~,次(恣)君之所使之。’”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名理:“~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不信,則知大惑矣。已~必信,則處于度之內也。”“已若”卽“已諾”。

(三)如,像。者減鐘:“若召公壽,若參壽。”尚書·盤庚上:“~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詩經·小雅·雨無正:“~此無罪,淪胥以鋪。”

(四)代詞。如此,這樣。大盂鼎:“隹(唯)王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不(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逆鐘:“弔(叔)氏令(命)史召逆,弔(叔)氏若曰:……”銘文此之“若”,多釋為“如此、這樣”,而白川靜則說:從“若”字考慮,“王若曰”則不會是“王這樣說”“王如此說”那么簡單,必有更為深層的涵義。“王若曰”均與“受大命”“受天命”的天神有關。所以,從天降落的隕石也稱之為“若石”,如史記·封禪書:“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阪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若石”亦稱“神石”或“天石”,金文中的“王若曰”是周王對上天意志的傳達,以此表明周朝統治者所發布命令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在以後的王朝更替中,“王若曰”這句話逐漸成為一種格式被固定下來。後世各個王朝的統治者把上承天意、下詔黎民的思想概括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寫于詔書開頭,就是“王若曰”格式的繼承和發展。案:此說可參。

(五)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你們。大盂鼎:“王曰:‘盂!若茍(敬)乃正,勿(廢)朕令(命)。’”

(六)人名。:“若乍(作)文母宗尊彝。”

(七)氏族名。我方鼎:“亞若。”“亞若”連文,為氏族名。一說亞為武官,若乃製器者私名。

【字例】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5: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