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zhuī錐)陟隹切

說文:“追,逐也。从辵,聲。”

【釋形】

追,甲骨文 ,从,从止會意,亦聲。,甲文、金文之形,所見之釋,皆無定論。,甲文作,金文或作、或作,當為人的足掌象形。甲文之形,僅以凸顯人之腳窊形,中間(腳腰)呈凹形狀,而足之前腳趾下(腳趾底根部)與腳跟部呈凸狀;而金文或作,其上為足趾頭,因是“足”的側形,故僅見中趾、拇趾前三趾,猶金文“手”字亦然。乃是足義。而說文:“(duī),小阜也。”又云:“(nié),危高也。”均以土山為釋,其誤為形近(fù),說文云:“,大陸,山無石者。象形。”此釋是對的,因(阜),源於初文作“”,或“”,顯然與“”、“”之初文是有別的。由于,小篆作“”;,小篆變作“”;而 作“”。由此而訛混,使凡从此構件之字,所釋迷離。於此之說:追,甲文从止,金文从辵,均表示行走,而又與“”表示足會意(構字方式猶若“”),實止、辵、意相近,从辵(或止)與从合為一體,是此彼之別。或說,是腳形之足跡,人快速行走(或跑步)其足跡於地面之印不實,故作表示之。凡“追逐”,必為二者,彼人逃跑而此人追趕,故又增“止”或“辵”,其與“”取意相同而二者對象實別,故為之“追”。以“歸”字例之,从、从止、从帚會意,而說文之籀文作“”,是來源于金文“歸”字作“”(夨令彝),此一作从止,一从,可為之證。然又有何金文从、亦从辵而不作从“阜”呢?顯然是表意為用腳足行走,當可為證,“”初本為腳窊之象形。歸字从帚。帚,卜辭用為“婦”,女子生於娘家,故與帚(婦)會意,表意為由初生之家(娘家)回到夫家故曰“歸”。其“歸”字的左部形構亦與追同構,如:之“歸”字作“”。追,之本義亦是往回追逐所跑之人。

再以“遣”字為例:金文从,从,从辵會意。,因初生嬰兒之形,體呈蜷臥狀,身軀彎曲,旣象人足掌之凹形,又似如人足之大。故以人“(足)”表示之。由此,以,雙手把嬰兒從母體身下接之(,遣从又可轉意為嬰兒),以示由母體剛生下轉移之,故从“辵”,意為“遷移”。古人以為人的降生,是上天的安排,因以有“派遣”、“打發”義。

代師旅之師作“”,顯然軍隊以行軍、出征為己任,故用“”表示。金文或以“帀”,表示“師”,說文:“帀,周也。反之而帀也。”“反之”,“之”初作“”、“”的倒文為“帀”。“之”其初文从止(趾)、从一(說文:之,“一者,地也”),表示足行往來之義,可“帀”為“之”倒文,當含有返回之義,其與“”合體為“師”,亦是會意為有回歸駐地義,又有軍旅出行義,因以又有征伐義。例周禮·地官·州長:“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賈公彥:“師,謂征伐。”

又以“官”字可見:上从“宀”,表示房舍;下从“”,表示軍隊駐扎,卽本義為館邸。是“館”的初文。如卜辭:“戊戌卜,侑伐父戊,用牛于官(館)。”(321)

【釋義】

(一)追逐,追擊。:“、師氏奔追戎于(棫)林,博(搏)戎。”多友鼎:“乃()追至于楊冢,公車折首百又十五人,訊三人。”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令尹子玉師,弗及。”

(二)回溯,追思、追念。令方彝:“敢追明公(賞)于父丁,用光父丁。”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云:“據銘文,明公的賞賜是剛剛發生的事,因此追念的不可能是‘明公賞’,而是父丁,但句子形式卻與之不相對應:‘明公賞’倒是緊跟在動詞‘追’之後。該句實際要表達的,是因受明公賞賜而追思父丁。”左傳·成公十三年:“吾與女同好棄惡,修復舊德,以~念前勳。”

(三)人名。追簋:“追虔夕卹氒(厥)死事。”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