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逹,行不相遇也。从辵,羍聲。詩曰:‘挑兮達兮。’
,達或从大。或曰迭。”
【釋形】
逹,甲骨文
、
,从辵(或彳),从大,大亦聲。大,原本象人形,與辵(彳)會意,以示人行走通達之義。商代金文與甲文同。周金文从大易作从
(
),表聲。
,本由“手梏”之象形演變而來,由手械,作構件可引申泛指器械,其與辵合體,會意為攜械器而出行,故有“撻伐”意。說文或曰迭。桂馥說文義證云:“與‘迭’下‘一曰達’相應。”字本隸變作達,俗亦作逹。
【釋義】
(一)“撻伐”。史牆盤:“
圉武王,遹征(正)
(四)方;逹殷㽙(畯)民,永不鞏狄(惕)。”西周金文語序研究譯:“強有力的武王,正定天下。通殷命有國,安定人民,能夠長期保持惕惕之心。”此“逹”釋為通達義。王輝商周金文註云:“逹讀撻,說文:‘撻,卿飲酒,罰不敬,撻其背。’引申為擊伐。尚書·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用克達殷集大命。’屈萬里說逹讀撻。又詩·商頌·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曾運乾正讀云:“逹,卽古撻字,猶云撻伐也。”今多以後說為是。
(二)人名。保子逹簋:“保子逹乍(作)寶簋。”
【字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