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xí習)似入切()

說文:“隰,阪下濕也。从聲。”

【釋形】

金文編隸作“”字收有: ,釋為“禦”。集韻:隰,“或作漯、濕。”爾雅·釋地:“隰,下濕曰隰。”又正字通“同隰。”桂馥義證”字引尚書·大傳云:“下而平者謂之隰,隰之猶言溼也。”又引春秋説題辭曰:“下溼曰者溼也,下而澤也。”說文:“溼,幽溼。”段玉裁:“今作濕。”又集韻:“濱,古作。”張衡西京賦:“黑水玄阯”。五臣本作沚。例之濕、溼、隰三字古本同,、濕(溼),二字疊韻,邪審鄰紐。甲骨文溼作(715),右下部从“止”(作旁亦與同),其之左部與甲文(溼)的右部相同,與溼比較,省“水”旁,从“卩”旁,其所从“卩”,因其下部所从“止(趾)”與人有關,故“卩”亦本表意為“人”。金文隸變為,應為隰的古字。

【釋義】

(一)通“襲”。侵襲,或指乘人不備而進攻。:“戎伐(率)有(司)、師氏奔追(襲)戎于(棫)林,博(搏)戎(胡)。”國語·晉語二:“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韋昭:“襲,入也。”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齊侯。”杜預:“輕行掩其不備曰襲。”銘文是說:侵伐地,率領了官屬和武將們奔走著追上去,在棫林地方侵襲唐蘭譯:在林地方抵禦〕,和戎胡搏戰(或為翦滅了戎胡)。

(二)地名,或由低濕之地而為名。晉侯對盨:“晉侯對乍(作)寶彶(及)須(盨),其用田(狩),甚樂于邍(原)(隰)。”周禮·夏官·邍師:“邍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之名。”賈公彥:“高平曰原,平濕曰。”詩經·小雅·皇皇者華:“皇皇者華,于彼原∽。”管子·形勢:“平原之∽,奚有於高?”尹知章:“言平之澤,雖有小封,不成於高。”

【字例】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