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雚,小爵也。从雚,吅聲。詩曰:‘雚鳴于垤’。”
【釋形】
雚,甲骨文
(明藏543)、
(甲1850),金文構形相同,象貓頭鷹頭朝嚮正面而身之側相之形,其形頭部兩耳下有一雙大圓眼睛,凸顯其特徵。說文分萑、雚二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卜辭中萑、雚用法略同,當為一字之異形。”因其特徵是眼大而晶明,與甲文之觀字形同,“觀”是“雚”之增旁字。
【釋義】
1.guàn工奐切
(一)貓頭鷹。卜辭:“王其遘雚。”(合集30909)。雚,卽“所鳴其民有禍之貓頭鷹”也。
(二)通“灌”,祭名。上古社會有一種名為“雚(灌)祭”的祭祀活動,或宰殺貓頭鷹以作祭祀;或宰之為企求“祈雨”,是求豐年的活動。效卣:“王雚(灌)于嘗。”卜辭:“乙未又歲于且(祖)乙牛(牡)乙卅牢隹萑(雚)歲。”(甲二三八六)銘文“雚”之用義,可參史密簋之“雚”解(見下條)。
2.guān呼官切
(三)同“鸛”,或通“讙”。史密簋:“
南尸(夷)
(盧)、虎會杞尸(夷)、舟尸(夷)雚(觀、讙)不
,廣伐東或(國)。”此銘之“雚”,諸學者所釋不一,尚存分歧。張永山史密簋銘與周史研究:“雚”僅就字形而言,釋“鸛”或“觀”均可,但從上下文看,以釋“觀”為妥,……金文有“王才(在)圃觀京”(御尊)、“王觀于嘗”(效卣),“觀
”(□輔甗),等等。案此釋為察看、考察之意。陳全方、尚志儒史密簋銘文的幾個問題:雚,卽斟灌,乃夏時古國,夏初曾居今河南西部洛陽一帶,後不久便東遷今山東境內。李學勤先生讀“雚”為“讙”,云:“讙,意思是喧亂。”或同“鸛”,張懋鎔先生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義中說:“雚不
”:雚當是鸛的本字。宋陸佃埤雅·釋鳥云:“舊說江淮謂群鸛旋飛為鸛井,則鸛善旋飛,盤薄云霄,與鵝之成列正異,故古之陣法或愿為鸛也。”左傳·定公二十一年記載宋華氏叛亂,與晉、曹等國救軍戰于赭丘,華氏黨“鄭翩愿為鸛,其御愿為鵝。”杜預註曰:“鸛、鵝皆陣名。”本銘雚字也用陣名。西周晚期,淮夷、杞夷、舟夷正處于江淮一帶,他們首先發明雚陣這一陣名,是很自然的……
字構形有如陟、降字,像人登山,有所墜落。……不墜是用來形容鸛陣排列有序行動自如,像鸛鳥飛翔上下,旋轉不落,文義正相吻合。上引諸家所釋,據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案釋之戰陣名,似合於字之形,亦合於本銘主旨。
【字例】
.JPG)
雚女觶
.JPG)
王人
甗
.JPG)
御 尊
.JPG)
效 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