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彙:“力火切(luǒ)。”音躶。瘰,集韻:“瘰癧,筋結病也。”
【釋形】
,戰國金文从疒,从
。依字彙訓
的讀音,與集韻訓瘰的讀音,相同。故或作瘰,瘰癧,雙聲聯綿字。淋巴腺結核病。
,正字通訓:“瘰字之
”,當應是瘰之古文。
【釋義】
人名。邦司寇野岪矛:“上庫工帀(師)司馬
(瘰)。”陳直先生讀金日札卷四·璽陶石簡(甲編),戰國醫人小璽匯考云:“每一醫人,祇治一病,是發揮個人的專長,也是分工的細密,這一點可以從魯豫等省出土的戰國古璽中,來說明問題。略舉例如下:(1)‘行瘖’(見說補七,第十頁),行字當作從事於醫的解釋。至今以醫為業者,尚稱為行醫,或曰行道。說文:‘瘖,口不能言也。’璽文‘行瘖’二字,卽是專治音啞病的醫人所用。(2)事瘍。(見古璽七,第七頁),事字當作治字解釋,謂專治瘍病的。說文:‘瘍,頭創也。’創卽後來瘡字。”案:陳先生共列舉了41例璽文,以不同的璽文(病名),說明戰國時期學術、醫學分工之細密。又云:“古人所謂技之精者,不能兩工,這是戰國人醫學的特色,秦漢人也未提及。不是吳清卿在說補中,先搜得一些線索,是不容易理解的。又璽文上標姓氏,下標治病的名稱,此風沿至漢代尚有影響。從史
、賈瘚、李痤、魏癰、蘇
(“蘇
”名,在乙種本為“蘇瘐、陳
”)、其毋瘛等印中,皆可以見列。”案:據此所釋,于此所收之“夜瘥”“罜瘳”“邢疫”“李瘣”等戰國器銘凡與病有關的字稱謂,亦應如是解。
【字例】
.JPG)
邦司寇野岪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