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本指用芦苇、蒲草、竹篾等编织成的坐卧铺垫用具。《说文》: “席, 籍也。 ” 甲骨文写作 “
、
” , 都是长方形席子的形状,上边的 “仌” 是编织纹络, 属象形字。 金文将 “
” 省作 “巾” , 既表示席子象一幅布的形状,也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布帛制成的铺垫物,如 “褥席” ,随着 “席” 义逐渐表示座位。“说文古文” 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表示敞棚屋室的 “厂” , 写作 “
” 。 小篆随金文, 另加 “艸” (读cǎo, 即 “草” )作 “蓆” , 将此分为 “
” (席) 、 “
” (蓆)两个字。 隶书据此写作 “
、
” 。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