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文编》367页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篆隶表》383页
形声字。战国文字从木,即声。《说文》小篆从木,節声。本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说文》:“櫛,梳比(音bì,篦子,后作篦)之总名也。”王筠句读:“此谓汉时曰梳曰比者,周秦统谓之櫛也。”《诗·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櫛。”《庄子·寓言》:“妻执巾櫛。”也指梳理头发。《庄子·天下》:“沐甚雨,櫛疾风。”(用大雨洗发,大风梳头。)成语有“櫛风沐雨”。隶书中常把“竹”头写成“艸”头,所以“節”多作“莭”(如字形3所从)。后世俗书在“莭”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又省去“即”的左旁,就成为“节”(始见于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宋元以来俗字谱》88页)。新中国成立后,“節”简化为“节”,“櫛”类推简化为“栉”。(冀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