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223页《甲金篆》750页
会意兼形声字。从心,从耳,耳亦声,从因耻辱而面红耳赤(“耳”﹑“心”是典型位置)会意,从耳兼示读音。小篆为左“耳”﹑右“心”,简帛文字也作上“耳”﹑下“心”;隶书因形近变从“心”为从“止”,成为从“耳”﹑“止”声的形声字;楷书形体由小篆演变而来,写作“恥”。现代汉字整理时,“恥”作为“耻”的异体字被淘汰。汉字字形流变中常发生借形兼借其音或义的现象,从“恥”到“耻”就是一例。本义为耻辱。《说文》:“恥,辱也。”《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恥诸嘉石(有纹理的石头,立于外朝门左,周民有罪过者,坐在上面以示羞耻),役诸司空。”《论语·子路》:“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也指耻辱的事情。由耻辱引申为羞愧,又用作使动,意为使之羞愧﹑侮辱﹑羞辱。(郭小武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