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禅纽、支部;禅纽、纸韵、承纸切。
《金文编》90~91页《殷周金文集成》3911《战文编》89页《郭店》21页《甲金篆》99页《睡甲》19页《说文》39页《秦汉金文》45页《银雀山》52页《马王堆》61页《银雀山》53页
会意字。《说文》:“是,直也。从日﹑正。”能够确认的“是”字见于西周早期(或以为甲骨文已有“是”字),多作,上部中有点,个别作。个别字形上部写作“子”形,见于西周中期器物娄簋(《集成》3911盖铭作,器铭作,3910同铭簋盖﹑器铭分别作﹑)。“是”字最早字形的构意不明,郭沫若认为乃“匙”之本字;马叙伦﹑戴家祥等认为字像有矢箸之,像射鹄形;张日昇以之与“萬”类比,认为“是”本为虫类。“是”字形体的演变分为两途:一是由演变为﹑,字形上部构件发生变化,“禽”(—)﹑“萬”(——)等字的演变与之类同;一是上部构件的下半自春秋时期开始逐渐与下部构件“止”融为一体,整字讹变为从日从正,为小篆形体所本。第一种演变在战国时期中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写法一直保持到汉代,但已非主流写法,最终被从日从正的写法所替代。春秋器徐醓尹征城(《集成》425)作,盖是银雀山汉简写法之所本。我们现在楷书的“是”其实是糅合了古隶和篆书的写法而形成的。至于《说文》籀文,不见于汉代以前的文字资料,似是汉人依“正”字古文而附会。“是”之意义,《说文》就讹变的字形训“直”,文献用义有一个围绕“正﹑直”而引申的意义系列。金文中多用为指示代词,战国文字资料中或用为“氏”。判断词“是”西汉已经出现,但其产生之上限尚有争议。(陈英杰)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