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指方位,引申為尊卑,善惡。毛公鼎:“虩許上下若否四方。”此句云:明察朝廷上下善惡和天下(善惡)。蔡侯盤:“蔡侯虔共(恭)大命,上下陟。”上與陟對文,陟(zhì),說文:“登也。”爾雅·釋詁:“陟,陞也。”尚書·舜典:“汝陟帝位。”,从示,否聲,通否(pǐ痞),玉篇:“閉不行也。”與“陟”相對,故陟,卽尊;,卽卑。
(2)指尊卑,君主與臣下、人民。中山王壺:“述(遂)定君臣之(位),上下之軆(體)。”銘文是說:定下了君臣之位與上下的規矩。左傳·桓公六年:“謂其~~皆有嘉德。”若以卜辭之“上下”,上指上帝,下指地祇百神。國語·楚語下:“~~有序,則民不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言君臣~~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若以上下對句言之:管子·明法解:“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勢也。故威勢在下則主制於臣,威勢在上則臣制於主。”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