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世,三十年一世。从而曳長之。亦取其聲也。”
【釋形】
世,早期金文象“樹枝(形若止)之上飾有葉之形”,或象竹枝之結節形。故伯簋等字或增从“木”,且日庚簋字增从“竹”。吳大澂字說·世字說:“葉世二字古本一字。”林義光文源云:“當為葉之古文,象莖葉及之形。”因草、木有一定年限,從生到枯,俗稱“一茬”,而相對人來說,稱“一代”,亦稱“一世”。人,亦猶似草、木,一生為一代,故後期金文由从“木”或从“竹”易作从“立”。立之初文,上从人,下从一,表意為人之站立於地面之形,此表示處世立命之意。後期金文或又增从“歺(è)”者,說文云:“歺,骨之殘也。”意為人死而骨殘(碎),卽前輩(前代)人雖死了,而後代人一代代在傳承,故為世系延續之義。从立、或从歺者,均緣於人,一代人或世代人。欒書缶字右旁增从之“示”,隸作,大概緣于字从歺,含有祀義。黃尊、師遽尊字,金文編云:“沈兼士先生釋百世合文。”當是。故“世”之本義,旣非指一年,亦非是三十年,而是相對而言,於植物而言就為“一茬”;於人而言,就是一生或一世,卽一代。
【釋義】
(一)代,一輩子。楷伯簋:“十枻(世)不𧭅(望、忘),(楷)身才(在)公家。”十四年侯午:“保又(佑)齊邦,永(世)母(毋)忘。”左傳·成公十六年:“不可以當吾~而失諸侯,必伐鄭。”
(二)世世代代,累代。同簋:“世孫孫子子(左)右吳大父,母(毋)女(汝)又(有)閑。”此意為:世世代代輔助吳大父,你不得暇荒怠。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江東大族。”
(三)世間,人世。中山王壺:“(將)與(吾)君並立於(世)。”韓愈雜說之四:“~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四)地名。多友鼎:“從至,追(搏)于世,多友或(又)右(有)折首、執訊。”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